正文 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實施對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影響(2 / 3)

(二)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效果

一是製造業就業數據轉好。據美國勞工部報告,得益於整體經濟大環境好轉、“弱勢美元”政策、新興經濟體勞動力成本上升、美國能源價格走低和自給率不斷提高等因素,2011年美國製造業共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扭轉了延續幾十年的製造業就業人數下滑趨勢,標誌著美國製造業就業形勢開始轉好並進入上升期。

二是製造業恢複增長。2011年、2012年製造業產量增長率分別達到4.5%和4%,均超過同期GDP增長率。出口方麵,2008年美國製造業出口占世界比例為9.14%,2011年回升至9.89%。彙豐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美國製造業連續30多個月向好,而中國同期的數據則微縮。在美國製造技術訂單(USMTO)方麵,2010、2011年美國製造技術訂單總額分別為45.3億和55.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80.5%和66.4%,2012年1月更是達到4.02億美元,為近10年來單月最高曆史紀錄,這是長期結構性改進的跡象。

三是美國企業開始回歸。例如,世界500強公司Caterpillar正在將海外的挖掘機產能挪回德克薩斯州,以便更好地匹配供應地和需求地。據波士頓谘詢集團預計,在諸如運輸、電腦、金屬製品和機械製造等領域,美國有10%—30%的產品從中國進口,而到2020年這些產品全部可以在美國本土製造,使美國出口總值每年增加200億到550億美元。

四是再工業化沒有對服務業產生擠出效應。美國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近30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到2008年,該比重降低至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個百分點。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後的四年裏,該比重以更快的速度下降,2012年已降至17.27%。與此同時,美國的服務業勞動力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2008年為79.45%,而到了2012年、則上升至81.2%。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美國的再工業化的實現路徑是升級製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這些產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其本身就業乘數不高,但對相關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乘數拉動效應卻很強,因而產生了製造業就業人數增加,但就業比重反而下降的現象。二是就業比重下降,而產值數據上升,說明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在進一步提高,這也驗證了美國的再工業化不是傳統製造業的回歸,而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產業革命。

三、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

(一)再工業化戰略使中美製造業競爭日益激烈

過去美國製造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而中國製造集中在低端或是高端產業的低端環節。現在美國實行再工業化戰略,以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重振製造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工程、醫療信息、航天航空、電動汽車、納米技術、環保等新興產業,旨在通過發動新一輪技術革命,全麵搶占未來製造業新高地。中國也先後出台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十二五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通過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國家實力。

從兩國製造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和戰略目標看,兩國有很大的重疊性,新能源、高新技術是兩國爭奪的重點,目標都是為了搶占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的製高點。對這一點,美國有清醒的認識,並采取種種手段遏製中國,比如,美國計算機及電子產業在我國的投資存量僅占其海外投資存量的6.7%,信息產業僅占2.37%,美國還一直限製對我國出口和轉讓高新技術,對中國投資美國能源和電子領域也重重設限。因而,未來中美兩國將由過去製造業領域的互補關係逐漸轉為競爭關係。

(二)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嚴重影響中國正常貿易

美國為了推行再工業化戰略,一方麵大力鼓勵製造業回流、發展新興產業;另一方麵通過擴大出口、限製進口,極力扭轉貿易逆差。具體表現為:一是加大了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雙反”調查力度。2010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發起58起“337調查”,其中有19起涉及中國企業;2011年發起14起,其中有7起針對中國大陸企業;2012年發起40起,其中13起涉及中國企業。2012年美國對中國輸美太陽能光伏產品、紡織品、銅版紙、彩電、鋼管、家具進行了“雙反”調查,並對相關商品征收高額關稅,重創我國光伏產業。二是極力扼製中國高端製造企業開展經營活動。對中興、華為這樣的高端製造企業,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名展開多輪調查,限製企業正常業務活動;2012年9月奧巴馬更是以總統身份直接出麵阻止有中資背景的公司對美國4個風電場項目公司的收購。三是通過現貨市場和彙率市場,提高中國製造業生產成本。以鐵礦石為例,從2003年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卻沒有相應的定價權,僅2004—2009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在6年內就上漲了7倍,為此多支付原材料成本7000億元。這個數字是同期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的2倍,中國的損失不亞於美國海灣戰爭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