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快自主創新技術成果全麵轉化
(1)轉化層次。自主創新的本質是市場實現的過程。這裏,成果轉化意義重大。一是間接轉化,包括:科學論文、專著被引用數,專利授權數量。二是直接轉化,包括:技術轉移收入,即技術的商品化,技術入股、專利收費;孵化企業數量,即技術的企業化;產品收入效益,即技術的產業化。就中國而言,其絕大多數科技成果僅局限於科學論文、專著和設備、樣品上,往往到此為止。與此相反,經濟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則大多推進到商品化、企業化、產業化上,即終極層次。
(2)轉化比率。調查結果表明:目前中國技術商品化率為30%左右,產業化率為10%左右。在發達國家,其科技成果的最終轉化率,即商品化率和產業化率為60%~80%。
(3)轉化速度。西門子公司的管理專家做過精密計算,產品開發時間每縮短1天,可增加0.3%的商業利潤;縮短5天,可增加1.6%的商業利潤;縮短10天,可增加3.5%的商業利潤。據說,西門子公司僅縮短產品開發時間這一項,每年可獲取近6億美元的純利潤,而這種利潤卻不花任何代價。知識經濟就是速度經濟。而在中國,關於技術成果的轉化速度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由“大魚吃小魚”轉向“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轉化速度已成為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關鍵所在。
(4)轉化範圍。包括:①高技術產業之間的轉化,即由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高技術農業的轉化。②由高技術產業向非高技術產業的轉化。③由軍工產業向民用產業的轉化。知識經濟就是範圍經濟。轉化範圍越廣,價值增值越大。無限次重複應用是轉化範圍的實質所在。就中國而言,技術成果隻在單一領域一次性轉化;而在發達國家,技術成果則在多個領域無限次轉化。
4.正確處理三種類型創新間的關係
一般而言,創新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種類型。
長期以來,中國眾多大型特大型企業核心技術“空心化”問題十分嚴重,盡管一些重大產業和主導產品形成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產業和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領先技術一般仍由國外公司控製。目前,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獲取巨額經濟利益,一並限製與打壓中國企業,中國經濟發展受國外知識產權的製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這是一國、一個產業乃至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目前,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整個科技資源,表明中國有能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中國外彙儲備高達8189億美元,國內存款15萬億元人民幣,表明中國有實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鑒於當今產業利潤的核心環節在研發、營銷不在製造上的現實,表明中國有必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必須指出的是,原始創新不僅投資巨大,風險亦大,而且周期過長。實踐表明,集成創新已成為當今時代自主創新的主要方式和途徑。我們不僅需要注重科技資源的增量問題,更要注重科技資源的存量問題。長期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已積累了巨大的科技資源,如何對已有的科技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如何對已有的科技成果進行綜合集成,即在中國如何加大集成創新力度,亟須提高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加以認識。如果說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可以突破國外知識產權體係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約束的話,那麼,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則可使中國經濟長期奠定在“多快好省”的發展軌道上。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企業抓住市場機遇中的作用重大,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而且,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提高可更有利於技術引進。這是因為,隻有逼近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即使不能超越它們,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威懾力:一則可以順暢獲得先進技術,二則可以低價格地獲得先進技術。而且,隻有逼近它,才能作為它的戰略合作夥伴。如果差距太大,人家根本就不理你。這裏,在強調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提高的同時,絕不可以忽視或者放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個追趕型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自主創新問題必須融入全球化中加以解決。近期看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仍將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見,自主創新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者缺一不可,隻是不同階段、不同產業、不同企業在實踐中各有側重而已。而且,自主創新不是自力更生,而是以我為主、聯合創新,整合企業外部乃至全球科技資源。具體而言,一是采取重大技術創新聯盟的模式,它是指多個組織之間在重大技術領域從事聯合創新活動的一種製度安排,包括政府部門、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等各類主體。二是實行係統集成商的模式,即采取“全球采購”模式從事原創性的自主創新。例如,部分環節可搞技術引進,直接購買。再如,中方總包,讓外國人為我打工,等等。
四、加快工業增長方式轉變的政策措施
1.構築技術創新融資體係
過去,中國生產領域,重複生產、重複建設十分嚴重;其實,研究開發領域的重複生產、重複建設比生產領域還嚴重。因此,中國的研發投入大多采取撒胡椒麵的方式,結果導致絕大多數研發機構“隻會造句不會寫文章”,最終形不成現實的生產力。我們知道,研究與開發投入具有“閾值效應”:即R&D的一次性投入達到一定規模才行。否則,就好比是要燒一大鍋水,而鍋底下隻有一兩支點燃的蠟燭,即使是一支接一支地燃燒下去,也永遠不能把這鍋水燒開。
鑒此,從資金來源上看,自主創新企業發展,包括財政撥款(或者私人自募)、風險資本、銀行貸款、股票上市等方麵。為此,要在這些方麵形成比較成熟的、相對獨立的運作體係,針對自主創新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相應的投資方式,以支持自主創新企業的全過程發展。同時,對研發投入還要注重在“投人”和“投項目”之間的平衡,適當加大“投人”份額。
2.再造技術創新財政政策
過去,政府的目標是實現稅收和GDP的同步增長;現在,稅收增長大大高於GDP的增長,前者增速為後者增速的2~3倍。為了配合企業自主創新發展,適當減稅應是題中應有之義。目前,農業已全麵取消農業稅;工業由於處於微利時代,其稅收增長有一定的難度;包括知識產業在內的服務業將成為未來主要的納稅產業。同時,個人所得稅也將成為並且日益成為第一大納稅稅種。這一納稅走向,勢必與鼓勵知識產業發展和研發人員創新形成“悖論”。因此,必須加大稅收鼓勵,企業利潤用於研發可折扣相應稅基、研發人員補貼免予納稅,等等。否則,傳統稅收政策將不利於知識產業發展和研發人員創新。
3.重構人力資本產權激勵政策
眾所周知,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於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於人。過去,研發人員創新大多依靠黨性、良心、覺悟、奉獻;今後,研發人員創新應該轉向主要依靠“製度安排”。一般而言,研發人員皆為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必須要有產權回報。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成了主導生產要素。為了使科學技術這種生產要素發揮作用,需要形成相應的生產力要素的人格化代表,其作用是使科學知識這種生產要素通過現代資本家或科技型企業家的作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必須實行科技創新人格化戰略。也就是說,為了實現對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在社會中形成這樣一些集團,使得:一是能夠在產權製度的基礎上,形成對科技資源創造的超額價值的索取權;二是能夠形成對科技生產要素的支配權;三是能夠形成對社會資源的整合權。知識經濟時代,為了形成科技創新人格化機製,“計時工資製”和“計件工資製”將不再是最主要的激勵手段,甚至工資、獎金這些傳統的價值分配範疇也失去原有的效用。建立股權製和年薪製為核心的利益分配機製,把技術納入分配中,是在利益分配方麵建立科技創新人格化機製的重要選擇。為此,積極探索包括運用股權、期權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激勵機製,以充分體現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的創新價值;在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麵,采取獎勵、出售、技術折股以及股份期權等方式賦予有突出貢獻的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同時加大已有政策的實施力度。
4.增強企業自我積累能力建設
當前,阻礙國有大中型企業創新能力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企業負擔過重,“企業辦社會”現象沒有根本改變。過重的負擔使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在人才、資金等多個方麵受到限製,影響了其在技術創新和科研開發活動中的投入,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這裏,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將這部分成本由企業內轉向企業外,不僅可以深化國有企業的內部改革,提高企業盈利水平;而且可以大量減少企業的非生產性支出,增強企業積累能力。
5.完善對外貿易政策
中國目前的關稅結構表現為整機進口關稅較低,零部件進口關稅較高,這種關稅結構不利於裝備製造業采用國外先進的零部件自主開發整機,製約了國內企業和國產裝備製造業掌握核心技術,從而進行自主的技術升級。為此,要理順重大技術裝備的進口關稅結構,調整現行的進口關稅稅率結構,提高成套設備、主機的進口關稅稅率,降低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的進口關稅稅率;在關稅設置中,采用有效保護結構,對幼稚性的裝備製造業采用保護關稅,以減輕國外企業對國內企業的壓力,使國內企業能夠與國外企業在同一起點上進行競爭,提高成套能力。
6.實施政府采購政策
政府的最大支持不僅在於提供多大的投入,而且在於提供多大的市場。20世紀中葉以來,政府采購成為體現國家意誌、扶持本國重大技術發展的政策工具。目前,各國政府采購占GDP的比重已達10%的平均水平。政府采購支出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國際標準是30%。近幾年來,中國開始運用政府采購手段支持重大技術發展。但是,問題在於:一是規模較小,中國政府采購占GDP的比重不到1%;二是規則不全,至今沒有一套係統的通過政府采購扶持本國重大技術的行動方案。為此,應盡快將政府采購納入國家創新體係,發揮政府采購在重大技術市場實現中的作用。WTO對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采購有一定的選用本國技術以及產品的優惠空間,大力扶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政府采購可向這一方向傾斜,以充分利用國際規則。當然,在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時,應注意避免保護本國落後企業和放大技術路線偏差的問題。
7.改革科技管理體製
一是正確處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關係。一般而言,教育部、中科院追求知識創新,突出科學與知識的發明發現,重在科技成果(論文、專著);科技部追求技術創新,突出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重在科技實現(經濟效益)。而且,技術創新的主戰場在企業,不在科研院所。為此:①科技部要從過去強化科學發展、知識創新為主,轉向更加注重技術發展、技術創新為主。②科技部要在主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的同時,加強對企業科技工作的領導。二是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的關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是一個有機整體,二者不能分離。國家經貿委撤銷後,推進全國企業技術進步的工作出現了一個空白,科技部承擔這一工作順理成章。為此,科技部應加強對全國企業技術進步工作的政策支持,麵向企業、統管企業、服務企業。
專欄1—1
中國專利申請及授權總況
截至2005年6月3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申請2484817件,其中國內申請2028053件,國外申請456764件,分別占到總量的81.6%和18.4%;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782944件、1048491件和653382件,在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31.5%、42.2%和26.3%。
截至2005年6月3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總量為1364977件,其中國內1181100件,國外183877件,分別占到總量的86.5%和13.5%;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授權總量分別為212101件、690139件和462737件,在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15.5%、50.6%和33.9%。
資料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
專欄1—2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簡析
統計顯示,中國個人和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最集中的領域,第一位是中藥,第二位是軟飲料,第三位是食品,第四位是漢字輸入法。而來自國外的發明專利申請最集中的領域,第一位是無線電傳輸,第二位是移動通訊,第三位是電視係統。另據統計,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有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
資料來源:田力普:《知識產權保護是自主創新的重要環節》,載《經濟日報》,2005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