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十五”時期,我國工業結構發展變化的基本特征是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高速增長。宏觀調控政策對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起到了抑製作用,但部分行業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問題,又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新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需要繼續控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強化市場競爭,提高市場準入的技術經濟標準,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十五”時期,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9%。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交貨值中,外商投資企業占93.23%。說明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依靠跨國公司的資本和技術。“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的方向和任務是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工業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和製約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突出矛盾。“十五”時期,我國工業結構調整既取得了積極進展,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任務,並提出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實現結構調整的目標,既要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也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可以預計,在未來的五年,我國工業結構在產業升級和產業組織結構的優化方麵,將會取得顯著變化。
一、“十五”時期工業結構變化的特征和問題
1.重化工業的比重不斷上升
1996~2000年的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製約,資源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也出現了相對過剩,突出的表現是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下跌,關停了一大批小煤礦,電力建設放慢步伐。2001年開始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我國工業的增長結構出現了與“九五”時期完全不同的新特點,即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高速增長,能源供不應求的矛盾加劇。從2000年以來輕工業與重工業增長速度和比例關係的變化可以看出,“十五”時期我國工業增長主要是由重化工業推動的。
“十五”時期,我國年工業增長最快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九五”和“十五”時期,資源和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產品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比較。
2002年以來,鋼鐵、有色金屬、化纖、汽車、電子通信設備等五個行業的增長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都在50%以上。
我國重化工業快速增長、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1)2000年以來,我國的投資率一直保持在36%以上,2000~2004年國民收入中的最終消費率分別為63.6%、59.8%、58.2%、55.5%和58%,投資率分別為:36.4%、38%、39.2%、42.4%和44.2%。投資率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時期。
(2)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已達到88604億元。這些投資主要投向了交通運輸、能源、經濟技術開發區、房地產以及企業的設備更新,其中60%的投資用於購買能源、原材料和機電設備,因此形成了對重化工業產品的旺盛需求。例如,“十五”期間,新增發電機組容量17655萬千瓦,占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的34.6%;新增高速公路裏程23964公裏,占2005年末高速公路總裏程的58.8%。
(3)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由滿足吃穿和一般日用消費為主開始轉向購買住房和汽車消費。2002年開始,由於需求結構的變化增加了對重化工業產品的需求。2001~2005年城鎮用於住宅建設的投資累計為4890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28倍。私人汽車擁有量2000年為625.33萬輛,2005年達到1830萬輛,平均每年增長24%。
(4)城鎮化的進程在逐步加快,2001~2005年平均每年約占人口總量的1%,即1300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各地政府紛紛擴大城區麵積,加快舊城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增加了對鋼材、建築材料的需求。“九五”時期,城鄉房屋竣工麵積累計171.3億平方米,平均每年竣工麵積為34.26億平方米;“十五”時期,城鄉竣工的房屋麵積累計達307.63億平方米,平均每年竣工61.5億平方米。
“十五”時期,我國資源和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具有客觀必然性,它使我國基礎產業的供給能力大大增強。但是,在高速增長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低水平重複建設,導致工業生產能力過剩,加劇了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供應緊張的局麵,環境汙染的問題更為突出。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提出的各項指標中,環境汙染治理是唯一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領域。
2.工業生產能力相對過剩
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是指工業生產能力超出了社會有效需求,其產品難以在市場上得到充分實現,生產能力閑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如果考察生產能力的利用率,除了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金屬礦開采等少數采掘業以外,絕大多數加工製造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不足70%。
(1)工業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狀況:
鋼鐵工業。鋼鐵的生產能力2005年年底達到4.7億噸,2005年國內鋼材需求量為3.5億噸,鋼鐵工業生產能力大於市場需求1.2億噸。目前在建的能力為7000萬噸,擬建能力為8000萬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中國的粗鋼產量超過排名2至4位的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三國粗鋼產量的總和。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06年我國鋼材供給超過需求11650.81萬噸。
電解鋁。電解鋁從2000年底的318萬噸,猛增到2003年的800萬噸,到2005年年底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030萬噸,但內需預計隻有602萬噸,外需102萬噸,閑置產能已達260萬噸,企業虧損麵將達到63%以上。而目前還有在建項目11個、擬建項目14個。
焦炭。2005年年底我國的焦炭生產能力為2.8億~3億噸,機焦產能超出目前的需求量180%~200%。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在建的機焦企業245家,建設焦爐394座,產能將達到1.18億噸;擬建企業53家,建設焦爐102座,產能3524萬噸。目前國內的焦炭需求量僅為1.85億噸。產能過剩導致焦炭出口價格持續下跌,整個行業徘徊在保本微利邊緣,許多企業出現虧損,部分焦炭企業關門停產。一些外商已經或準備利用中國焦炭產能嚴重過剩的時機,尋求集體壓價,焦炭價格還有可能繼續下滑。
水泥。2005年水泥產量為102258萬噸,增長速度為5.42%,產銷率為99.3%,全年企業庫存500萬噸左右。水泥產能的集中地華東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區的水泥價格同比分別下降23.04%和14.76%。截止到2005年6月底,全國列入統計的水泥生產企業5078家中虧損企業222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641戶;虧損麵同比增加11.69個百分點;虧損額同比增長17.26億元,增加116.63%。
平板玻璃。2005年平板玻璃產量達到34806.71萬重量箱,較2004年增長15.8%。當前平板玻璃行業突出問題是效益下降、虧損額增加和虧損麵擴大,虧損企業數由2004年的40戶增加到2005年的61戶,虧損麵達25.7%。
汽車。汽車產業產能2004年開始出現過剩。2002年和2003年我國汽車需求出現爆發性增長,增長率分別為38.8%和36.7%,2002年和2003年汽車工業投資增幅分別為56.3%和87.2%。2004年全行業固定資產計劃投資2572億元,比2003年增長50%。國家發改委的調查顯示,各地在汽車整車方麵的規劃投資達2000多億元,新增生產能力600多萬輛,到2007年總生產能力將達到1100萬~1200萬輛,大大超過預期的800萬輛的市場需求。汽車工業生產能力過剩,全行業固定成本居高不下,經濟效益持續下降。2005年1~8月汽車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42.6%。
化學纖維。2002年以來,世界化纖工業每年以4%~5%的速度發展,我國化纖工業以近25%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長,聚酯產能從2000年至2004年增加1100萬噸,2004年底聚酯產能達到1650萬噸,占世界的40%。全國性的化纖產能同質化擴張速度過快,超過了市場的需求,行業經濟效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