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業增長方式轉變的宏觀背景
基於傳統工業增長方式的重大約束,20世紀80年代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就已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但是,其實質性的進展則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以及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成熟。
1.建設“四個社會”
(1)學習型社會。知識經濟時代,價值創造的重心已由實物資產轉向知識資產,從而知識資本成為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一般而言,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一類是隱性知識,後者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尤為突出。而且,隨著社會發展由低速狀態向高速狀態的轉變,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知識折舊”取代“物質折舊”成為“第一折舊”。因此,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而且是更新知識的基本途徑。與以往更加努力地工作——賣力不同,今後應轉向更加聰明地工作——思考。因此,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不斷推進,諸如學習型政府、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個人,等等。
(2)資源節約型社會。知識經濟時代,從設計、製造到流通、消費整個過程,物質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成為必然。資源節約包括: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土地、節約材料,等等;資源節約型社會包括:節約型農業、節約型工業、節約型服務業,乃至節約型經濟,等等。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實質是用“知識投入”部分替代“物質投入”。這既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結果。
(3)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依靠人,發展為了人。“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最高目標。而人的發展,不僅有經濟層麵的,諸如貨幣、住房、汽車;更有自然層麵的,諸如安全、健康、快樂。目前,隨著經濟發展,水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直接威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狀況。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則是實踐“以人為本”理念的最好方式,也是打開“國際市場”通道的根本途徑。
為了體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心和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一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耕地保有量(18億畝)、森林覆蓋率(從18.2%提高到20%)作為“約束性指標”加以規定。所謂“約束性指標”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眾利益領域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必須確保實現;而“預期性指標”則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努力爭取實現。
(4)和諧社會。一是注重城市鄉村協調發展。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使影響國民經濟全局的“三農”問題得以明顯好轉,並為工業增長方式轉變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今後,應高度重視城市鄉村協調發展問題。二是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相對超前,而社會發展大為滯後,形成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麵,由此造成了眾多社會問題,並影響經濟的深層次發展。今後,應高度重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三是注重三次產業協調發展。這實際上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的再具體化。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發展過快,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這造成了經濟發展總量水平提高很快,但是,人民生活質量水平提升緩慢的狀況,如公平程度、收入水平、就業率、健康水平,等等。今後,應高度重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問題。四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過去,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生態和資源為代價,造成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局麵。當今時代,尊重自然、追求自然、回歸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今後,應高度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問題。五是注重對外對內協調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過去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為主,今後以向外轉移部分產業為主,包括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汙染嚴重型等產業。形成“引進來”中有“走出去”、“走出去”中有“引進來”的格局,不斷在大開放中推進經濟結構的轉換和升級。
2.實現“五大轉型”
(1)從經濟大國轉向經濟強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發展在經曆了“從無到有”以後,現已完成了“從小到大”的轉變。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4位;製造業總量居世界第4位,有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繼美國、德國之後,為世界第3大“貿易大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居美國之後,為世界第2大國。在完成“從小到大”的轉變後,亟須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
(2)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一般而言,世界各國可劃分為三類:一是資源型國家,主要依靠出賣自然資源為生;二是製造型國家,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為生;三是創新型國家,主要依靠自主創新的能力為生。隨著國際產業轉移,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同時,中國作為製造型國家的道路已經走到盡頭。隻有把“中國製造”改寫成“中國創造”,才能營造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3)從以硬資源為主的經濟發展轉向以軟資源為主的經濟發展。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更多地關注“硬資源”,而硬資源不僅是有限的,而且造成汙染。這是一條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收益遞減的發展道路。因此,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現在,中國經濟發展亟須更多地關注“軟資源”,而“軟資源”不僅是無限的,而且沒有汙染。這是一條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收益遞增的發展道路。因此,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成為現實。
(4)從以物質資本為主的經濟發展轉向以人力資本為主的經濟發展。中國在21世紀麵臨一個戰略轉型的問題:從以物質資本為主的發展轉向以人力資本為主的發展。與工業經濟時代“物”的投入一樣,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投入已被視為最重要的“戰略性投資”。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作為麵向未來的基點,而人是整個創新活動的主體。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必須構築一整套全新的“遊戲規則”。這就是:從以物質資本為中心的“物質資本統治人力資本”規則轉向以人力資本為中心的“人力資本統治物質資本”規則。
(5)從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發展轉向以體驗經濟為主的發展。根據統計,中國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重,2004年分別為13.1%、46.2%和40.7%,2005年分別為12.4%、47.3%和40.3%。也就是說,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將是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走向。繼產品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後,人類社會又迎來了體驗經濟。就需求而言,“產品”不僅滿足人的客觀需求,更能滿足人的主觀需求;就供給而言,創意工業、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產生。今天,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包括科技、藝術設計、文化娛樂在內的創意行業的勞動力比例已從1980年的12%上升到30%~40%。
3.建設創新型國家
研究表明,建設創新型國家,一方麵可以突破傳統工業增長方式的重大約束,另一方麵可以滿足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鑒此,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競爭能力的中心環節;著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決當前和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首要推動力量,即“第一推動力”。這裏,科學技術不僅提供經濟增長動力,而且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不僅麵向經濟發展,而且更加麵向社會發展;科學技術不僅關注當代發展,而且更加關注後代發展;科學技術不僅關注中國自身發展,而且更加關注世界和諧共存。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20個左右的國家已躋身於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這些國家擁有的發明專利總數占世界的99%,對外技術依存度均在30%以下,研究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均在2%以上,其中日本、韓國和美國接近3%,以色列高達4.7%。另據統計,中國研究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2001年為1.07%,2005年上升到1.29%。目前,提高研究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已成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標。為了未來的利益,現在就必須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其發展思維,從基於今天的競爭轉向基於明天的競爭,重在打贏明天。
三、工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
從“要素驅動”的工業增長方式轉向“創新驅動”的工業增長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是中國工業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和靈魂。
1.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核心地位
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核心地位,這是因為:①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目標隻有在市場競爭中才能實現,明確和強化企業在官產學研結合中的主體和核心地位,有利於在官產學研結合中引入市場機製,實現研發工作的市場導向,從而在製度上保證持續技術創新的實現。②企業由於具有貼近市場、了解客戶需求方麵的優勢,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市場現在和未來的技術需求,從而有利於在官產學研結合中正確把握研發方向,迅速地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技資源整合起來,提供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官產學研結合的成功率和收益率。
鑒此:①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的官產學研體係,讓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圍繞企業服務。②科技資源的整合主體必須是企業和企業家。形成科學家為企業家“打工”的機製,讓科技型企業家雇用科學家,讓科技型企業家整合科技資源。③應用領域研發項目主體必須是(聯合)企業而非科研院所。引入首席科學家評估機製,決定項目歸屬。突出企業主體,突出市場機製。
在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後,政府政策支持的重心必須落在企業上,一並正確處理支持企業和支持產業、支持區域的關係。
(1)支持什麼。①可以是支持產業。但傳統意義上的產業概念太大,很可能是都很重要,都要支持。例如,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內容廣泛。②可以是支持區域。但行政意義上的免費午餐爭奪,很可能是按權力、按關係配置科技投入。③可以是支持企業。但這裏講的企業是優勢產業所依托的優勢企業(接續產業所依托的優勢企業),優勢區域所依托的優勢企業。支持優勢企業就是支持優勢產業、優勢區域。這樣,才能使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主體。確立企業主體,又不支持企業,就是空的。④可以是支持項目,但要以優勢企業為載體。綜上所述,在選擇支持主體時,需要超越產業、超越區域、超越項目,但不脫離產業、脫離區域、脫離項目,從企業切入。
(2)選擇標準。①優勢企業。一是行業領先企業,指技術上的前沿性、戰略性;二是行業龍頭企業,指產業上的帶動性強、關聯性大。包括:優勢產業中的優勢企業,優勢區域中的優勢企業。②重大項目。由優勢企業牽頭,以優勢產業、優勢區域為支持體,以優勢企業為切入點,把支持優勢企業和支持優勢產業、優勢區域、重大項目高度統一起來。
2.組建重大產業技術創新支撐平台
在政府支持切入環節上,針對企業下遊環節——銷售補貼不行,針對企業中遊環節——製造補貼同樣不行,隻有針對企業上遊環節——研發實行綠色補貼。包括:
(1)公共技術創新平台。由於基礎研究的不確定性、科技的多方麵關聯性、投入的龐大、成果的共享性,使得對產業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的公共物品類科技活動需要政府關注。不僅需要地方政府參與,還需要爭取中央政府的積極支持。建立公共技術創新平台,為社會提供公共技術的支撐和服務。作為搭建創新能力建設的工作重點,國家應予重點支持。
(2)行業技術創新平台。由於現代產品創新的複雜性,需要集成多方麵的資源集中攻關,單靠單一企業難以完成,需要與產業發展有關的各個部門的參與,如行業協會、產品質量檢查機構等,形成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創新平台。行業技術創新平台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開展對重大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並廣泛采用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強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的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這裏,必須形成產權多元化的“公共技術創新平台”和“行業技術創新平台”企業。一是政府科技投入一塊。二是相關資產剝離出來進入“公共平台”,以資產方式入股,不投現金。包括:同類性質大型企業聯合出資,相近性質科研院所聯合出資。
(3)企業技術創新平台。由企業進行產品或工藝創新的平台,其中大型企業國家(省)級技術工程中心發揮著重要作用。據調查,目前國家正在建設的企業技術創新平台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企業技術中心(原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技術工程中心(科技部)。在企業技術創新平台建設方麵,國家應調整和完善國家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布局,突出優勢產業與領域,加大對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經費投入,資助並組織實施一批可能對製造企業發展起重大作用、能顯著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的攻關項目,促進基礎、共性技術擴散,提高國家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的持續創新能力。這裏,必須避免研發層麵上的“大而全”,不在一省範圍內搞完整的區域創新體係,建立大區域聯合研發平台,實行共贏、全贏。重點在於做大創新體係、做大創新網絡,不是各自建立“大而全”的企業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