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國傳統工業增長方式麵臨重大約束,包括:利潤空間約束、知識產權約束、國際市場約束、資源環境約束、核心技術約束和社會責任約束。而基於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包括建設“四個社會”、實現“五大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亦對傳統工業增長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戰。建立一種新型的依靠“創新驅動”的工業增長方式,既是突破“重大約束”的需要,也是應對“重大挑戰”的選擇。為了加快工業增長方式轉變,亟須實施以下政策措施:構築技術創新融資體係、再造技術創新財政政策、重構人力資本產權激勵政策、增強企業自我積累能力建設、完善對外貿易政策、實施政府采購政策和改革科技管理體製。
當前,全球經濟正從工業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形態過渡,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也在轉變。在工業經濟時代,製造業是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和知識生產則是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在此大背景下,中國傳統工業增長方式轉變則被提上重大議事日程。
一、傳統工業增長方式的重大製約
1.利潤空間約束
根據“微笑曲線”的概念,全球化生產的模式可比喻為一條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在拋物線的左側,即價值鏈上遊,新理念、新技術讓產品價值提升;在拋物線的右側,即價值鏈下遊,品牌運作、銷售渠道也使產品價值提升;而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中間製造環節、裝配環節,則處於拋物線的最低端,即利潤微薄之處。目前,中國製造業所處的正是全球“微笑曲線”中低端的位置。
根據業內專家測算,在中國的整個製造業領域,外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但拿走了70%的利潤,中國資本隻能拿到30%的利潤;而對於OEM這種貼牌生產方式,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人最多拿到8%的利潤。家電製造業是中國製造業中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但是,據信息產業部公布,2005年家電產業年利潤率僅有0.61%。業內專家認為,產業利潤率不是衡量產業競爭激烈程度的指標,而是產業溢價能力的體現。也就是說,它實際上是傳統家電產業貶值的結果,它的出現表明中國家電產業還沒有創造高附加值的能力。再以服裝產業為例,作為“世界車間”,中國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客380型飛機。
當今世界,隨著從“用手生產”到“用腦生產”的重大轉變,財富分布和創新分布呈現高度的一致性。財富來自思想,思想創造財富,即“活是人幹出來的,錢是人想出來的”,財富創造機製發生重大革命。用中國聖賢者的話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而在依靠“賣苦力”獲取“血汗錢”的中國製造業,其利潤空間已走到了“極限”,導致了“天花板效應”的出現。
品牌是思想、理念的物化。中國以加工製造這一低端環節參與國際分工,而發達國家則以品牌為標誌的研發、營銷高端環節控製國際分工,即把品牌作為配置資源、控製市場的戰略手段。據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統計,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場占有率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個別行業則超過90%。
2.知識產權約束
過去,通過銷售產品服務獲取利潤;現在,通過擁有知識產權獲取利潤。也就是說,利潤獲取由價值鏈的下遊環節轉移到了價值鏈的上遊環節。這一遊戲規則的重大變化,使擁有“製造產品”優勢的中國企業利潤大跌。目前,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獲取巨額經濟利益,一並限製與打壓競爭對手。
就全球而言,一些發達國家企業利用現有法律框架,在削弱關稅壁壘的同時,強化技術壁壘與知識產權壁壘,走一條“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的道路。在通信產業,美國的高通公司,因在CDMA移動通信領域擁有國際標準,加上其國際標準後麵的1400多項專利,其產品收益已退居其次,專利收益才是其看家的真本事。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已拋棄了傳統的牟利方式。在國際市場上,技術專利擁有者一般向其使用專利的企業征收一定比例的專利費。例如,一台DVD產品,80美元的成本,20美元的知識產權費用,僅1美元的利潤。一般而言,支付知識產權費用的數額,手機相當於價格的20%,計算機相當於價格的30%,數控機床相當於價格的40%。
2004年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在全世界的16萬項國際標準中,99.8%是由國外機構製定的,第一位的當然是美國,中國參與製定的不足千分之二。在“美國思考、中國流汗”的經濟體係中,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生產知識占據了價值鏈的最上遊。在設計與製造分離的經濟模式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製造。有關資料表明,1920年,一輛汽車成本,從事常規生產的工人和投資者占到了85%以上;到了1990年,這兩種人的份額不到60%,其餘部分屬於設計人員、工程師、計劃工作人員、戰略家、金融專家、經理人員、律師、廣告商和銷售商;到了2000年,80%以上則是後者。今天,半導體芯片價格,3%屬於原材料和能源的主人,5%屬於擁有設備和設施的人,6%屬於常規工作,85%以上屬於專業設計和工程服務,以及相關的專利和版權。在國際紡織品價值鏈中,中國的紡織品生產商隻能拿到10%的利潤,90%的利潤屬於品牌擁有者、分銷商、零售商等。
3.國際市場約束
過去常講:“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現在,在輕型產業中,中國製造可謂“物美價廉”,其競爭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出現了部分中國製造產品占據全球絕大部分市場的格局。以製鞋業為例,製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中國在勞動力和資源上的優勢,具有這一產業的比較優勢。但是,歐方指控中國皮鞋對歐出口存在傾銷行為,決定對中國皮鞋出口征收反傾銷稅。就整個出口看,“中國製造”在全球正麵臨“四麵楚歌、處處挨打”的局麵。
據商務部統計,中國現已成為全球反傾銷最大的受害國。國外對華反傾銷立案件數占全球反傾銷新立案總件數的比重,2000年為15.65%,2001年為16.67%,2002年為16.77%,2003年進一步上升為25.54%,2004年1~6月則高達27.80%。涉案產品大到鋼鐵、機械,小到彩電、節能燈、打火機、門鎖,甚至還有包括大蒜在內的農產品,這給“中國製造”造成了重大損失。
國際上製造業大規模向中國的轉移,客觀上導致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急劇擴大。因此,針對中國的各種保護主義行為的“貿易戰”愈演愈烈,貿易摩擦顯現高發態勢。然而,這種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的中國對外貿易具有“虛”的一麵,即“好處”讓外國人拿了,而“板子”則讓中國人挨了。一方麵,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額占據絕大部分。據統計,2005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14221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額為8317億美元,占58.48%;另一方麵,在中國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占據絕大部分。據統計,2005年中國出口貿易額為7620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4165億美元,占54.66%。
4.資源環境約束
傳統工業增長方式,一方麵遭受低利潤、反傾銷的痛苦,另一方麵付出高消耗、高汙染的代價。據統計,2003年中國GDP僅占世界的4%。但是,重要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高得很:水泥40%,原煤31%,鐵礦石30%,鋼材27%,氧化鋁25%,石油7.4%。資源約束,包括礦產資源約束、能源約束、水源約束、土地資源約束,等等。而且,世界銀行的調查估計說,中國的“環境危機”每年將消耗國內生產總值的8%~12%。當今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中國傳統出口,表麵上表現為大量製造產品的對外輸出,而實際上則反映為中國大量的礦產資源、能源、淡水資源、土地,以及清新空氣在以產品為載體的形式向國外大量輸出。這裏,我們收取了少量美元,但加劇了資源緊張和生態惡化。相反,美國到國外大量購買廉價石油,而國內石油不予開采或少量開采,以備將來的戰略性需要;日本到國外購買煤炭運回國內埋起來,過幾年後再挖出來使用。一般而言,在經濟不發達階段,在國家財富的構成中,貨幣、外彙儲備處於主體地位;但轉向中等發達階段以後,陽光空氣、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花香鳥語,在國家財富構成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可見,傳統工業增長方式,在取得前一種財富的同時,卻喪失了後一種財富;而且,後一種財富的效用越來越大。
以電解鋁為例。2003年中國電解鋁出口增加了6.9億美元,但中國氧化鋁和鋁礬土資源的匱乏,抬高了世界鋁礬土、氧化鋁的價格。因此,電解鋁生產成本實際上增加了6億美元。若計入這個成本,2003年電解鋁出口淨利潤僅增加0.9億美元。不僅如此,電解鋁生產耗費了很多電。出口1噸電解鋁,等於出口一千幾百千瓦時能源當量,而能源是非常緊缺的物資,僅這一項造成的損失就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因此,從計入能耗後得到的結果看,中國不僅沒有從電解鋁出口增加中獲得利潤,反而淨賠了30多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它還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甚至生命損失。況且,這些尚未計算在內。
5.核心技術約束
傳統工業增長方式,不僅導致核心資源高度依賴國外(例如,主要礦產品對外依存度達50%以上),而且導致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即中國核心技術的“空心化”問題越來越加嚴重。就重型製造產業而言,中國轎車年生產量已達幾百萬輛,但沒有一個在世界上站得住的品牌;飛機,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就是製造也搞不了;IT產業,例如計算機,盡管月產量已達上千萬台的規模,但芯片還是國外的;數控機床,由於核心技術不能突破,也搞不了。就輕型製造產業而言,中國是空調出口的大國,但高性能櫃機仍要采用美國部件和日本技術;中國是服裝出口大國,但市場上克隆“華倫天奴”的注冊商標高達200多個;中國是家具出口大國,但善於模仿國外創意的國內家具企業,讓流行的家具款式以3個月一款的世界最快速度“更新換代”。這裏,越是高技術的設備,越是依賴進口。總之,在中國,一些已經形成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或產品,對國外技術仍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特別是產業的核心技術和領先技術一般仍由外國公司控製。因此,國內眾多大型特大型企業核心技術“空心化”問題十分嚴重。
6.社會責任約束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越來越多地被賦予“人道主義”成分。即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規範企業的行為,從對產品質量關注發展到對環境影響關注,再進一步發展到對人的權利關注。總之,倡導企業發展的“社會性”,要求企業重視“人權公平”和兼顧“社會責任”,這已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社會責任約束,包括企業內部約束和企業外部約束兩大類。
就企業內部約束而言,例如SA8000,即《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係》,其主要內容是:①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年齡在15周歲以下的童工。②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強迫勞動:嚴禁強迫勞動,包括強迫犯人及契約勞力;不可要求員工在受雇之時交納押金或存放身份證於公司。③健康與安全:提供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環境,對員工有係統地進行健康和安全培訓,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工傷。④結社自由及集體談判權利,尊重員工建立和參加工會並集體談判的權利;在那些有法律限製這些自由的地方,雇傭方要提供相似的方式以給予結社和集體談判的權利。⑤不從事或不支持歧視:禁止基於人種、社會階層、出身、宗教、殘疾、性別、同性戀傾向、社團或政治身份及年齡方麵的歧視,禁止性騷擾。⑥懲戒性措施:禁止體罰,精神或肉體的壓迫或言語辱罵。⑦工作時間,每周不得超過48小時,每7天至少有1天休息時間;自願加班應得到比正常工作更多的工資且每周加班不得超過12小時。⑧工資報酬必須達到法律或行業規定的最低標準,並且必須足夠滿足員工及其家庭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得因紀律懲罰而被削減。⑨管理體係:必須有一套管理係統以保證對標準中各要求的長期貫徹執行;製定並簽署一份社會責任政策,並承諾遵守SA8000標準、法律法規,並持續改善,這一政策必須公開透明。過去,延長開店時間、取消節假日休息、半夜卸貨、加班加點,國內習以為常,但在海外市場這種“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卻成了不尊重當地習俗和經營規矩的證據。
就企業外部約束而言,例如WEEE和ROHS,即歐盟《關於報廢電子電器設備指令》和《關於在電子電器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WEEE要求生產商(包括其進口商和經銷商)在2005年8月13日以後,負責回收、處理進入歐盟市場的廢棄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並對在2005年8月13日以後投放市場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上加貼回收標識。對於2005年8月13日以前遺留的“曆史電子垃圾”,其回收、處理費用由市場占有者按相應的市場占有比例分攤。ROHS要求在2006年7月1日以後投放歐盟市場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中,不得含有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等6種有害物質。繼WEEE和ROHS之後,歐盟再次提出EUP,即歐盟《關於製定用能產品生態設計要求框架的指令》。EUP著眼於從設計、生產到使用的用能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它標誌著歐盟將把控製工業產品對環境汙染的焦點從產品生命周期的終點環節向前延伸至起點環節,即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這樣,為了打入歐盟市場乃至整個國際市場,中國製造業需要在產品生命周期的設計階段就開始考慮環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