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進行全方位創新(1 / 2)

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實現從傳統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這在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經曆過。它意味著中國工業化的實現將使世界工業社會的規模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翻一番。所以,人類工業化進程中曾經或者可能發生的各種困難、矛盾和問題,都可能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以更為集中或突出的形式表現出來。實際上,中國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本身也會導致新問題的凸顯。例如,中國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使得十幾億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一個規模巨大的人口群體達到了同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大多數普通居民接近的平均生活水平。這個人口群體如果是總人口的10%,那就是1.3億人;如果是總人口的20%,那就是2.6億人!這樣的成就舉世無雙。但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分實現了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居民同還有更多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的居民之間的差距就凸顯出來,而且還有幾千萬人沒有擺脫貧困狀態。正如20多年來所發生的那樣,在使得如此龐大的人口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不可能不消耗大量的資源並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中國,這一過程還遠沒有結束。今後,我們還要繼續使得更大規模的人口進入工業化社會。顯然,如果繼續沿著原來的道路發展,沒有創新,就難以解決發展中凸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資源和環境也根本無法支持13億人口以粗放型增長方式完成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總之,20多年來的經濟增長無論取得如何巨大的成就,按照同樣的方式也難以使規模更大的中國人口完成工業化進程。因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全方位的創新。

第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於能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世紀之交,發展以及對發展的認識麵臨嚴峻的挑戰。這一挑戰不僅是中國所承受的,而且是世界性的。正如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裏希·貝克(2004)所指出的:“在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的指數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程度。”而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反映了麵臨新挑戰時的一次體現了“集體理性”的認識升華。這不僅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認識深化,而且是又一個具有人類認識史意義的巨大進步。這也不僅是解決中國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困難和問題的對策思路,而且是對發展價值觀的深刻反思。在發展過程中,人類需要不斷地思考:在發展中人類獲得了什麼,損失了什麼?為了獲得而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市場經濟的競爭機製是推動發展的基本動力,市場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物質財富不是發展的唯一價值,而且,物質財富也不等於全部的社會福利和人類幸福。經濟發展必然要消耗資源和影響環境,對資源和環境的利用是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但是由於具有公共財產性質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生態不可能完全由市場價格機製來調節,所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成為人類對自然和未來的掠奪。科學應是理性的,但人類在資源、環境以及發展的價值取向上卻潛藏著產生“集體非理性”的危險。如果沒有發展觀的理論進步,發展過程有可能偏離科學的軌道而誤入單純追求個體理性而喪失集體理性的歧途。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而整個理論創新過程還將不斷地進行。中國各地區的具體條件不同,增長方式轉變對於各地區的具體意義是不同的,理論的深刻認識對於各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決定性意義,對於各地區製定和實施有效的發展戰略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實際上,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如何實行真正有效的政策和體製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一係列理論問題的科學認識。

第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於能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科學理念隻有體現在技術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如果缺乏技術手段,任何正確的理念也不會有預期的實際效果。例如,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物質財富創造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等,所有這些無不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特別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的技術資源在很大程度上來自西方工業化國家,而任何工業技術路線的形成都同它所產生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相關。由於中國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特殊性,即使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如果缺乏自主創新,也會難以保證我們的利益,而且可能導致嚴重的矛盾和具有長遠不利影響的後果。更何況,由於國家間的利益差異甚至利益衝突,先進技術轉移不可能是順利的和無代價的,許多關鍵技術的國際間轉移是極難實現的。所以,立足中國國情,大力進行自主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條件。離開了技術創新,既不可能獲得真正先進和適用的技術,也難以運用既有的技術來解決中國麵臨的發展問題,還可能帶來社會難以承受的代價和損失。目前,在中國的體製和政策上存在著許多不利於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和實行自主品牌戰略的因素,甚至連中外企業的所得稅法都遲遲不能並軌,嚴重製約著本國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戰略。在激烈的產業競爭中,10%~15%的稅率差距足以致處於不利地位的企業於死地。本國企業受到自己國家政策的公開的、全麵的和長期的限製,而讓外資企業長期大規模地(而不是局部地)享有政策上給予的競爭優勢和創新地位優勢,這在世界各國的產業發展史上是非常少見的。這表明,中國在全社會意識上,直到反映在政府的政策安排上,就是忽視自主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戰略的。不徹底改變這樣的國民心理和政府政策取向,中國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戰略之路會非常艱難。所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具有技術創新的動力、活力和能力,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