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於能否深化改革,實現製度和體製的創新。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本質上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轉變,而人類行為方式總是在一定的製度環境中發生的,所以,如果沒有製度創新就沒有人的行為方式的合理轉變,也就無法實現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所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體現為科學的製度創新。以更有效的、可行的製度,規範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各類組織的行為,使千千萬萬的人和組織的自主性行為結果能夠傾向於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總體目標,這就是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所期望的製度創新。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所要求的製度創新,首先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性質和基本原則,實踐已經證明,市場經濟是實現現代的唯一可行的製度基礎。而市場經濟的力量產生於競爭和在競爭中形成的競爭力。市場經濟的不可替代性在於沒有更好的製度可以激發經濟主體進行持續性創新的主動性和進取心。所以,充分鼓勵競爭,維護良好的競爭秩序,是製度創新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但是,市場機製並非萬能,市場機製依賴於個體理性所激發的動力和競爭力,卻難以有效體現社會理性所要求的目標的全麵性、結構的協調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也不能完全保證發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和對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特別是麵對公共安全風險,市場機製表現出明顯的弱點。因此,通過不斷創新,形成更為完善的體製和機製,包括有效的政策體係,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行動方向。
第四,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決於能否實現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管理創新。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是單純的技術性過程,而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管理工程。體現科學發展觀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各項目標,例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利益共享、持續增長等,與其說是技術目標,不如說更是管理目標。人類隻有管理好自己,包括自己的個體、組織、社會和國家,才能實現發展。從中國發展所處的現實條件看:在國際比較上,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國際間的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外部環境更為複雜且多變,隨著對外依存度的大幅度提高,世界經濟對中國發展的影響明顯加深,中國發展的一切舉措無不需要考慮國際因素和國際影響。在國內,物質基礎條件顯著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在新的發展水平上,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也不斷提高和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多元化和複雜化,因而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的難度加大。而且,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由於社會的開放性大大提高,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增多、程度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綜合以上情況時所指出的,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時期,是一個既有難得機遇又有嚴峻挑戰的時期。在這樣的時期,實施組織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的任務將更為複雜和繁重。不僅需要高度的科學性,而且需要高度的技巧性和藝術性。沒有管理創新,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甚至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秩序,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管理創新將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