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2 / 2)

實踐中要解決的第二個關鍵問題是抉擇的統籌性。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這本身就表明了,必須承認各種需要和目標(指標)之間可能是相矛盾的,因此需要權衡利弊,取舍選擇,統籌兼顧。而從更深的意義上說就是,當僅僅依靠個體的理性行為難以實現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某些集體理性目標時,社會的集體理性如何得以實現?要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一個集體理性的體現,即從全社會的合理性要求出發,來選擇經濟增長的可行性道路。集體理性並不意味著存在一個沒有差異和矛盾的唯一利益,相反,正因為存在利益多元和差異,才需要有集體理性來彌補個體理性的缺陷。所以,科學發展觀就是體現為各方麵利益的協調性和統籌性。而協調和統籌不是簡單的集權過程,也不是少數精英的天才構想,它需要有最廣泛的社會參與、充分的信息披露、廣泛的意見表達,以及科學的決策程序,這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條件。特別是,要改變利益集團和執行部門自己立法(也包括製定政策和行業規範)、自己執法的現象,避免法律、政策和行業規範的不合理利益偏向。因此,通過增強透明性、參與性和民主性,來保證重大決策特別是製度和政策安排的統籌性,是形成基於科學理性和社會理性的科學決策的重要製度基礎。也隻有在這樣的製度基礎上才能形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機製。

實踐中需要解決的第三個關鍵問題是實施方式的可行性。科學總是提出可以解決的問題。曆史上不乏從良好的願望出發但因選擇了不可行的政策而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的事例(例如,試圖以集中計劃的方式實現按比例發展,試圖用政府直接決定分配標準的方式實現收入平等,試圖以強化政府審批的方式維護社會效益,試圖以削弱競爭的方式實現保障性,試圖以政府或壟斷性企業更多控製資源的方式實現某些物資或服務的普遍供應,試圖以限製消費者選擇權的方式保證某些物資或服務的供求結構平衡等)。所以,從科學理念到實施行動的關鍵在於形成可操作的體製和政策體係。理論觀念可以指導行為,但不可能直接成為規範行為的可操作工具。從科學的意義上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體製和十全十美的政策。任何製度安排有其優點,也有弱點。任何政策也都會有其副作用。所以,進行怎樣的體製和程序安排、采用怎樣的具體政策手段,來達到科學理性所要求的目標,而又盡可能避免實施過程中過大的副作用甚至產生事與願違的後果,是一個關鍵性的實踐問題。也就是說,理論的科學性體現為政策的科學性,才能實現行動的科學性。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目標的確定、集體決策的實施,還是體製和政策的設計,都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當前尤其重要的是,必須堅持改革的方向,完成改革攻堅階段的關鍵性任務,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有效地發揮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而科學發展觀要能夠真正指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要體現為具體的體製和政策,從而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轉變,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是一個行政導向過程,而是一個市場競爭導向的過程,這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並使經濟增長真正帶來更大的社會福利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