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新中國60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 / 3)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淵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作為全省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係列活動,由中共慶陽市委、甘肅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和中共甘肅省委黨校舉辦,中共西峰區委、西峰區人民政府和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承辦的甘肅新農村建設理論研討會8月20日—22日在慶陽西峰舉辦。結合研討會的主題,我想就新中國60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談點個人的認識和體會。

一、60年的偉大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近代中國麵臨兩大曆史性課題:一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通俗地說,前者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者是中國人民富起來。為了解決第一個課題,無數誌士仁人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屈抗爭,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麵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特別是毛澤東同誌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特殊的曆史條件相結合,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當然,這種探索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曆了無數艱難和曲折。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後,無論是1871年的法國巴黎革命,還是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都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我們黨成立初期也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試圖走城市武裝起義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損失。後來,毛澤東同誌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正確解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在這條正確道路的指引下,我們黨帶領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終於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解決第一個課題,使中國人民站起來,我們花了100年的時間。新中國一成立,毛澤東同誌就提出,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使中國人民富起來。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們在“一邊倒”的口號下,照抄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在認識到蘇聯模式的某些弊端後,我們黨及時提出“以蘇為鑒”。1956年毛澤東同誌的《論十大關係》和黨的八大文獻,以及1957年毛澤東同誌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標誌著我們黨開始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取得了積極有益的成果。但是,由於多方麵的主客觀原因,後來的探索發生了失誤和曲折,已經形成的正確方針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落實,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錯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了重大挫折。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億萬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共同富裕的道路,是進一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聯係我們黨對革命、建設道路的探索曆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根本的是要敢於和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的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充滿生機活力的新路,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盤西化的邪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正確道路進行科學界定,明確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界定,包括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定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的根本目的,涵蓋了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了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之處。理解和把握這條道路的科學內涵,可以歸結為“一個基本路線”、“一個總體布局”和“一個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