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農村道德體係,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在我省新農村建設的道德建設中,要教育引導農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努力做到:既要重視物質利益原則,又要批判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短期效益行為;既要承認和保護個人利益,又要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結合起來;既要追求效率,又要關注社會公平,實現公平在先,共同富裕;既要增強競爭觀念,又要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愛,團結互助;既要增強經濟行為的目的性,又要講究手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我省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道德失範、誠信缺失雖然隻是個別現象,但決不能因此忽視。加強農村誠信道德建設,一要注重引導農民樹立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向社會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和優質高效的服務;二要樹立誠信的權利義務觀念,在處理家庭、鄰裏、朋友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時,以誠信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三要為誠信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製度保障,克服市場自發力量和人們道德自律的不足。
(四)充分發揮家庭作用,增強新農村道德建設的活力。家庭要對年輕一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為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道路和方向,為他們自我發展奠定著思想文化基礎。在我省農村,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閉觀念,倡揚家庭美德,樹立學文化、學知識、學科技的良好風尚。
(五)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鑒於目前我省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現實,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勢在必行。首先,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深入黨的理論宣傳“進鄉鎮,入社區”活動,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開展道德、科技、文化、法律“四進家”活動,培養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其次,加強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大力推進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建設;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市場,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文化,創作更多適應農村和農民需要的精神文化產品,培育農村文化專業戶,杜絕文化垃圾向農村傳播,努力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加強對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甘肅精神和身邊的優秀人物、典型事例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幫助他們形成分清善與惡、美與醜、進步與落後、文明與愚昧的能力。確立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道德信仰。第四,在新農村道德建設工作中,形成以基層黨委、政府和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健全組織機構和教育機製,切實加強對農村道德建設的組織領導,把道德建設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和議事日程,重點抓好農村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農民道德素質。
(六)建立與完善新農村道德約束機製,引導農民倫理道德良性發展。加強我省新農村建設中的道德建設,不但要加強道德規範本身的基本建設,同時還應關注道德約束機製的建立與完善。針對我省農村社會形勢的變化,需要製定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統領下的道德賞罰機製和道德評價機製,對道德高尚者給予獎賞,對道德敗壞者進行處罰。此外,建立社會道德賞罰機製和評價機製也是保證道德規範向實踐轉化的重要措施。通過各種形式的道德評議活動,表彰先進,鞭撻醜惡,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我省新農村建設營造健康、高尚的社會道德氛圍。總之,在我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促使農民真正樹立起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倡導自我監督、自我約束道德機製,推動我省新農村建設中道德建設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人民日報,2005—10—12,1.
[2]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