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和甘肅精神引領我省新農村建設中的道德建設(1 / 2)

蘭州城市學院楊建毅淩曉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城鄉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指明了方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1]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而加強農村道德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這一目標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鮮明地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2]這是我們黨基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文化自覺而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立意非常高遠,意義極其重大。

一、我省新農村建設中道德建設麵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卓有成效,逐漸形成了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相協調的新型道德觀念,農村社會文明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在個別地方,道德建設還麵臨以下問題:

(一)部分農民精神空虛,理想信念淡化。改革開放後,我省農村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閑暇時間的增多,農民精神溫飽卻難以滿足。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落後,民俗文化日漸衰落,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特色很濃的文娛活動正逐步消失;以前深受歡迎的農村電影,農村文藝隊演出等越來越少;以前建立的文化之家大多沒了去向,有幸保存下來的也已名存實亡,文化活動寥寥無幾。為了彌補精神空虛,許多農民加入到了賭博行列。農民缺少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無法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無法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無法使他們得到真善美的啟迪。

(二)個別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由於一些地區的農村工作長期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致使農村道德呈現失範、失衡、失序的傾向。部分農民社會正義感淡化,責任感、義務感消失。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一些人以坑蒙拐騙,撈取不義之財為榮,不以摻雜使假,強買強賣為恥;有的子女不孝敬、不贍養老人,甚至打罵、虐待、遺棄老人;有的人為地界、房界等問題發生糾紛,大打出手;有的人專門從事拐賣婦女兒童,偷盜搶劫,打架鬥毆的活動。當前,農村道德失範最典型的體現是誠信缺失問題。

(三)農村幹部作風腐敗,影響黨群、幹群關係。在一些地方,由於村務公開、民主選舉等製度尚不健全,農村的民主法製建設也較薄弱,農民政治觀念、參政意識還不成熟,法治意識、權利觀念還較欠缺,農村基層組織監督無力、幹部教育不夠等原因,少數農村黨員幹部理想信念發生動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嚴重存在,濫用權力、以權謀私、權錢交易、任人唯親、貪汙受賄、違法亂紀等權力道德腐敗現象在不少農村幹部身上有所體現,影響極壞,致使農民對農村黨員幹部的信任度降低,並產生懷疑、鄙視情緒,進而造成對基層政權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的存在也將嚴重阻礙新農村建設進程。

(四)農村社會風氣滑坡,社會治安狀況堪憂。部分農村封建陳規陋習滋長蔓延,有的還存在大量迷信色彩,算命、卜卦、不相信科學,有些舊社會惡習,如賭博、偷盜、拐騙、敲詐、鬥毆、欺行霸市等也在個別地方沉渣泛起,嚴重敗壞了農村社會風氣。

二、我省新農村建設中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調整農村利益分配格局,鞏固新農村建設中道德建設的利益基礎。利益是道德的基礎,作為思想上層建築的道德建設要以物質利益為基礎。所以,引導農民道德的良性發展決不能忽視農民的利益要求。如果農民不能增收,農村貧富懸殊、兩極分化,集體主義就會在農村失去利益基礎,先進性道德也就麵臨著失去農村陣地的危險。

(二)堅決反對權力腐敗,加強農村權力道德建設。加強新農村建設中道德建設必須加強具有社會導向作用的權力道德建設,堅決徹底地反對權力腐敗。為此,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和甘肅精神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幹部學習貫徹黨章,開展黨的理論教育活動,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正確對待權力、地位和自身利益;要結合我省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麵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