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基礎設施嚴重缺失、文化形式單調
文化活動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來做保障,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是新時期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是農村文化活動主要陣地。目前,我省某些縣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麵積狹小,館舍老化嚴重,年久失修,設施陳舊,活動器材和設備奇缺,無法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在經濟落後、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的某些縣、鄉、鎮,還有大量人口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
(二)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弱化
長期以來,基層文化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能弱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從業人員,提拔晉升的機會很少,工資、福利待遇偏低,導致了一方麵難以吸收新的高素質人才補充到農村文化隊伍當中,另一方麵大量的農村文化從業人員流失、或長期病休等,從而對基層文化從業人員組織引導、藝術輔導的職責發揮產生了不利影響。同時還存在著農村文化從業人員人心不穩,工作積極性不高,大部分人員存在得過且過無所作為等問題。目前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老年人)留守“部落”,現有的文藝團體大部分是農閑或外出打工回來時自發形成,處於自發組織、自娛自樂的狀態。
(三)基層文化管理體製存在缺陷
部分鄉鎮隻重視經濟建設,不重視文化建設,在製定管理機製上缺少長效性、輻射性。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農村文化生活單調或流於形式,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沒有形成規模;有的村搞一些文體比賽,但也不經常,也不是很正規。農民集體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缺乏,即使組織開展一些文化活動,也僅限於鄰裏之間、本村之間,橫向輻射麵不大,群眾的參與麵很小,縮減了社會影響力。
(四)文化市場發育滯後
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不足,農民自己又無經濟實力購買文化商品,因此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枯燥和單調,這樣給農村消極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留下了巨大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各種低俗和無聊的文化乘虛而入,侵蝕農村保留的傳統優秀文化,一些傳統的帶有濃鬱地方特色和氣息的文化活動項目正處於瀕臨滅絕地步。缺乏專門隊伍和經費保障,保護和發展我省民間傳統文化的許多相關工作開展滯後,文化精品不多,品牌戰略成效不顯著,豐富的甘肅文化資源優勢無法形成產業優勢,文化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夠明顯。文化產業起步晚,總量偏小,不成規模。整個產業缺少總體規劃,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產業加快發展的需要。
二、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的思考
(一)解放思想,創新理念,為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夯實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巨大的係統工程,從大的方麵說,涉及文化文物、新聞出版、教育、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科技、旅遊等多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本部門本單位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責任,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求真務實,有所作為。特別是文化部門要深入農村文化工作實際,潛心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作出表率。同時,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領導,充分發揮統籌兼顧、綜合協調作用,並結合實際,組織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認真研究製定支持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確保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夯實思想基礎。
(二)加大投入,築牢陣地,為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打造環境支撐一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支持”。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組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按照“鞏固成果、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積極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著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應采取“投、引、捐、集、融”資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事業,要把項目帶動戰略引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和商業化運作,推動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二要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麵”。要在有財力條件、有工作基礎、有工作積極性的鄉鎮、村率先建立一批質量較高、活動較正常的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以點帶麵,建成一批鞏固一批,示範一批帶動一批,逐步在全區建立較為健全的網絡陣地。三要堅持“綜合利用、資源共享”。著力解決農村文化設施分散、重複建設、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鼓勵整合文化、教育、廣電、體育等資源,建設綜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降低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成本,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