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王寧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階段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新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實現黨和國家政策落實到位的重要保證。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發展生態文明和發展現代農業等要求鼓舞和指引著億萬人民沿著落實科學發展觀,沿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進行新農村建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於培訓幹部”。還就新農村建設幹部教育培訓作了“聯係實際創新路,加強培訓求實效”的重要批示。因此,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全麵加強鄉村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在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探索新農村建設幹部培訓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將是促進農業科學發展、深化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一、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幹部培訓的“需求點”。
準確把握幹部培訓需求,是新形勢下提高幹部培訓質量的現實要求,也是構建新形勢下幹部教育培訓機製的前提。為使鄉村幹部從以往由於幹部培訓模式和培訓內容的固定性,對教育培訓產生相對的一些不積極心理轉變過來,提高對培訓必要性的認識,提高鄉村幹部對培訓工作興趣,就必須通過調查摸底,全麵掌握幹部豐富多彩的個性化需求,從培訓的課程、設置,培訓時間和培訓方式等方麵進行新的探索。麵對新時期幹部對教育培訓的新需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積極研究新時期幹部教育思想理念的變化和發展,樹立終身學習的幹部教育觀念,開放式、網絡化的大培訓理念,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社會全麵發展和人才自身發展相統一的教育價值理念,探索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幹部教育思想和觀念。同時,要增強改革意識和創新意識,科學把握新形勢下幹部教育規律和發展態勢,通過改革和創新,實現幹部教育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使幹部教育為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鄉村幹部隊伍服務。
二、改革培訓方式,增強幹部培訓的“著力點”。
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增強幹部教育培訓的係統性、針對性,使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更具實際效果。對鄉村幹部培訓可采取以下六種方式:一是菜單式培訓。即通過建立專家庫,將掌握各種適合農村應用的科技成果的專家收入專家庫,農村黨員幹部可以根據自身生產需要,及時請教專家,解決廣大農村生產中的疑難問題,著力提升農村黨員幹部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雙帶”能力,讓廣大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二是保姆式培訓。即在培訓的基礎上配送生產規劃、生產技術管理方案、市場信息等服務,確保受訓農村黨員幹部學得好、用得上。三是帶動式培訓。即通過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科技示範戶的成功事例帶動周邊農村黨員幹部學習先進種植、養植技術,提高科技水平和增加收益。四是會診式培訓。即對種植、養殖中出現的影響經濟效益的關鍵性問題,組織各方專家聯合會診,共同探討良策,解決疑難問題,使農村廣大黨員幹部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五是網絡式培訓。即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廣播電視、黨員電化教育、農業信息服務等網絡陣地,開辦各種專題講座。六是聯動式培訓。即通過龍頭企業、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根據聯合經營產業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既傳授技術,又合作開發,形成規模效益。
三、整合教育資源,夯實幹部培訓的“基礎點”。
新形勢新情況使對幹部教育培訓有了更高要求,幹部培訓,尤其針對鄉村幹部的培訓教育工作就要有新內容、新形式。針對不同幹部的培訓重點,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為此,首先要充分發揮好培訓輪訓幹部的主渠道--黨校的作用,深刻認識新形式下,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重大意義,增強作為黨校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要求各級各類黨校要整合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把培訓工作放到黨和國家政策落實的大局中去認識、去把握、去部署、去推進,結合實際情況,創出新的路子,加強培訓,求得實際效果。通過重點建設,使各級各類黨校有較為優質的教學師資人才,有幹部教育特色和優勢的學科,及一些相應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形成幹部教育的整體優勢,發揮示範和輻射功能,同時按照社會經濟發展對不同幹部培養目標需求建立起若幹具有各自特色的幹訓基地,加強黨校與其它培訓學校的合作,在師資、學科、教學方法、教學器材等方麵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立加強教員在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中業務水平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有效機製。對教學內容作深層次研究,加強與學員的思想交流,注意理論聯係實際。采用考察調研、交流掛職等辦法,定期不定期地組織教員外出考察、調查研究,到其它單位進行交流、掛職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有較大影響,起示範作用的教師骨幹的同時外聘專家學者、部門領導、企業經營者為兼職教師;整合培訓資源,將農廣校、農函大、鄉鎮黨校、所屬院校教學資源合理整合,建設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如建立包括專業技術人才、法律宣講人才、黨校教師、鄉土拔尖人才為主體的專業培訓隊伍,深入田間地頭,宣講理論政策、指導農業生產、開展法律服務、傳授技術經驗;整合農業項目資金、技術和示範基地資源,開展針對性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