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劉亞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機統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在中國現代化改革由經濟市場化轉向政治民主化的縱深發展過程中,實現村民自治轉型是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突破點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因此,從新農村建設的視域中審視我國的村民自治製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村民自治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現代化是經濟上從自然經濟走向商品經濟,政治上由專製轉向民主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化意味著城市化,即由農村支配社會的格局轉向由城市支配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核心任務就在於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轉型,正如摩爾所言,社會轉型時期農民問題能否解決即農民階級能否納入商品經濟體係中成為商品生產者,是事關民主成敗的關鍵因素。[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化的兩大基本任務:一個是建立市場經濟;另一個是實現民主政治。曆經20多年的經濟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建立。現代化的第一個任務已初步實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代化的第二個任務是實現民主政治。
在現代化進程中,擴大政治參與的一個關鍵就是將鄉村群眾引入國家政治。這種鄉村動員在政治上對後來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來說,比現代化先驅國家重要得多。在後一類國家,鄉村人口大批成為政治動員對象之前,城市化和工業化通常已經達到了高水平。當鄉村人口介入政治的程度提高時,其數量已經不屬於重要的因素。而在晚近才搞現代化的國家裏,由於現代化的來勢迅猛,以致在城市發展和工業化程度還處在繈褓之中時,往往就在鄉村播下了政治意識,造成了參與政治活動的廣泛可能性。因此,這些國家實現政治穩定的關鍵就看是能否在現存政治體係中動員鄉村群眾參與政治而不是反對現存體係。[2]如果現存社會政治製度無法為政治參與的擴大提供有效正常的渠道,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出現不安定的特征。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凸現的幹群關係、黨群關係緊張,由此引發的集體性、群體性突發事件就是民眾的利益訴求無法表達造成矛盾激化的結果。農業現代化與農村政治民主化事關農村社會和諧,國家穩定,民族興衰,成敗與否直接影響群眾基礎的擴大帶黨的執政能力的發揮。如何在社會主義改革的爬坡階段切實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是實現代化偉業的一項曆史任務,也是村民自治進程中無法回避的現實性課題。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政治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但在20世紀,中國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緩慢。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個原因是漫長的封建曆史使得專製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政治建立時間不長,發展過程中又經曆了很大的曲折,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第一,民主意識停留在社會心理層麵,沒有上升到社會政治思想的高度,民主思想因缺乏製度保證未能深入到民間大眾。第二,民主政治的發展遠不充分,在具體形式、具體製度上也很不完備。人們對民主的理解長期停留在理念外殼並未了解其真正內核。村民隻有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治方式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才能為新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政治保證。
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民自治製度麵臨的主要問題(一)鄉鎮政府黨委幹預村民自治。1982年憲法確認以“鄉政村治”
政治管理體製代替人民公社體製,國家的基層政權在農村定位於鄉鎮,在鄉鎮以下則實行村民民主自治,群眾自己處理和管理農村社會事務。然而,在具體的工作中還存在鄉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觸電”現象,這種“觸電”現象表現為村委政務和村務的雙重任務和相互衝突,政務和村務的矛盾決定村委作為鄉鎮“代理人”和村民“當家人”雙重角色本身就存在結構性的問題。這種內在結構性問題,為鄉鎮政府黨委介入村民自治、越位侵權留下了空間,大大挫傷了村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幹預了他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加深了幹群黨群矛盾,削弱了黨的群眾基礎,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在這種情況下,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實亡。
(二)村黨委和村委會存在“兩張皮”現象。原有的鄉村政治格局中,村黨支部特別是村支書掌握了村級組織的權力資源。新農村建設框架內村民自治要求打破政治慣例進行權力結構調整,也要求村黨委在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條件下把村委的職權歸還村委。這樣由權力機構調整產生的利益分割引發村委會和黨支部之間的矛盾。一些村支書習慣事必躬親、迷戀權力、獨斷專行,不尊重權力運行規律,不願分權授權,甚至處處為難村委,給村主任穿小鞋;村民直選出的村主任缺乏組織觀念,不服從黨支部的領導、政府的指導,從而導致村民自治工作難以開展,黨的領導作用也難以有效發揮;村支兩委沒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能界定,導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因職權範圍紛爭不斷,相互爭權奪利,遇事相互推諉扯皮。村委和黨支部思想的不團結,工作關係的不協調使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村莊公共事業建設及農村公共服務提供難以全麵進行。群眾逐漸對民主政治喪失熱情,對集體事業產生冷漠。這種局麵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在農村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對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與和諧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