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地產商階層的崛起 (2)(3 / 3)

萬通控股董事長主席馮侖曾表示,地產商平均資產收益率達不到5%。而任誌強則稱,房地產行業年平均利潤率隻有8%左右,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年均利潤率也隻有百分之十幾。“不信你去查一查萬科這幾年的年報,它的利潤率是多少?”

根據年報,2009年,萬科營業收入4888億元,淨利潤533億元;同年,富力總營業額為182億元,純利為2921億元。大家可以算一算它們的淨利潤率是多少。順便說一下,富力地產有自己的建築公司和設計院,整個產業鏈通吃,它們的利潤率一般要高於其他同行。

我的數學從小就差,所以也沒有能力調查清楚地產商的利潤率。有一個報道稱,2009年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利潤率超過30%,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如果屬實,這個問題應該由任誌強來回答。我所了解的地產商,毛利潤率最高的是潘石屹的SOHO中國,超過50%。

普通人關心的是,一個項目的售價6年上漲4倍,為什麼它的年利潤率不足20%?我的理解是,房地產項目開發周期少則兩三年,多則七八年。一個項目總體看來是暴利的,但利潤分攤6~8年,每年的利潤率就沒那麼高了。

富力執行董事呂勁說:“一個樓盤,賺得最多的不是發展商(地產商),而是小業主(投資者)。購房者將最早售價與最後售價相減,就得出暴利的結論,但他們不會想到建材成本的上漲,裝修成本的上漲,資金成本和財務成本的上漲。如果北京富力城一直不賣,捂到現在,早就賺翻了。”

我無意替地產商的暴利辯護。從社會平均利潤率來考察,房地產開發行業當然是暴利行業。這個行業的“暴利”,有支撐它的經濟、社會和消費基礎。再仁慈、善良的地產商,他的項目單價能賣2萬元/平方米,就絕不會隻賣1萬元/平方米——他寧願拿這多賣的1萬元去做慈善。

因為暴利,就要“把地產商都殺了”,至多是一種無奈情緒的宣泄。對地產商的怨恨,不可能導致這個階層和房地產行業的消失。但我聽到一種並非普通老百姓的說法:房價為什麼這麼高?就是因為房地產企業不是國有的。如果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都是國有的,中央一聲令下,房價就降下來了。

先說後一句,“中央一聲令下,房價就降下來了”,實現這種可能性隻有一個辦法:回到計劃經濟時代。這個辦法與“把地產商都殺了”的做法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讓我們重新回到沒有市場化地產商的時代。

再說前一句,“如果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都是國有的”,實現這種可能,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像20世紀50年代企業改造一樣,對所有民營房地產企業強製實行國有化。有些極端民粹主義者可能想這麼做,但代價十分高昂。

現實是,即使是國有地產商,也未必自動降價。2006年11月30日,北京首開集團下屬的開發集團和北京城建下屬的興華地產以26億元奪得廣渠路36號地的時候,北京城建主要領導曾經公開宣稱,他們的商品房售價不會超過9600元/平方米。但一年多以後,他們在這幅土地上開發的“首城國際”一期最低開盤價即為13500元/平方米,隨後開盤價直接漲到每平方米18000元、2萬多元。

想必你所在城市也是有國有地產商的,你是否發現,國有地產商就一定是低價售房,或自動降價?估計很少吧。除非是中央一聲令下。

中央一聲令下,房地產回到計劃經濟時代,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又要排隊等待實物分房,或者進一小步,排隊買房,就像現在有些單位的公務員。不明白排隊等待實物分房是什麼情形的85後,可以問一問你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簡單來說,就是按照職務、級別、年齡(司齡)、學曆、住房和人口情況進行打分排隊。按此標準,普通人能在40歲以前分到一套房,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鐵速度了。

我承認自己是市場化的堅定擁護者。房地產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房地產的今天,同樣也沒有民營地產商的今天,包括潘石屹、馮侖等。這一切,全賴1998年6月部署的一場偉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