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異的是,郎鹹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學者打敗“資本大鱷”的第一人,其所運用的知識,並不是什麼高難技術,而是普通的財務分析方法。他與大陸主流經濟學家群起對其質疑的論戰中,所采用的製勝工具,也不是什麼對數理經濟模型的縝密論證,而是亞當?斯密所提倡的“經濟學的道德情操”。這樣兩個小小的常規武器,因為對路和出其不意,竟然輕易擊潰了來自“資本大鱷”和國內最知名經濟學家的聯軍,郎鹹平由此聲名雀起,被稱為大陸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一時諾大的中國無有出其右者。
借助獨一無二的聲望和管理團隊的運作,郎鹹平迅速占穩了大陸各大財經、管理講壇的主講台,其出場費甚至超過一線演藝明星,幾年來遙居國內經濟學家的第一名,而企業家皆以聽郎鹹平的講座為榮。隻要是由郎鹹平出場的論壇,對於主辦方而言,就保證了票房收入。各大電視媒體也紛紛邀請郎鹹平主持《財經郎眼》《財經郎閑評》《解碼財商》之類的財經節目,在極大提高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同時,也為郎鹹平團隊帶來不菲的廣告分成。與此同時,大量載有郎鹹平演講和語錄的書籍充斥書店和網絡,諸如《郎鹹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新帝國主義在中國》《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的產業鏈陰謀》《郎鹹平說: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麼難》《郎鹹平說:誰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機》《金融超限戰》《產業鏈陰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本質——破解時尚產業戰略突圍之道》《誤區:中國企業戰略思維誤區分析》等,陸續登上了大陸暢銷書的排行榜。這些快餐式著作的大量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普通讀者與郎鹹平之間的距離。在方便熱心讀者追捧心中明星的同時,也令心細者研究發現其作品的粗糙,以及不少經濟學邏輯上的牽強附會。
平心而論,郎鹹平並不是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素養,主要來自美國求學期間的少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郎鹹平號稱金融學家,其實主要屬於公司金融學範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司財務學方麵,宏觀金融如貨幣、銀行問題等,並不是他所研究的範圍和專長。可以說,如果本分地做一名公司財務專家,相信郎鹹平先生在這一領域是卓越的;而一旦耽於自己作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的虛幻,以一名一流經濟學家的標準去審視和要求,郎鹹平先生可能就不能達標了,他在經濟學分析上展示的牽強和漏洞,成為其受困於知名度的一柄“雙刃劍”。
由此,本書作者發現郎鹹平書中大量的郎氏漏洞,並且有理有據,也就非常順理成章了。舉幾個具體例子,針對郎鹹平先生曾經專門撰文論述美國是靠二戰走出大蕭條,而不是靠什麼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本書作者提出質疑:如果戰爭可以擺脫蕭條,那麼等同於說把飛機坦克自行炸掉也能擺脫大蕭條,美國隻需要每天把武器扔到太平洋即可,而不必等到二戰。美國到底是如何擺脫大蕭條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筆者認為較郎鹹平的分析,更加符合實際和曆史邏輯。
再比如,郎鹹平先生比較出名的“6+1”理論,提出拯救中國經濟不能靠技術、產業升級和品牌,而要靠整合“6+1”。本書作者則指出,整合“6+1”並不能提高中國企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而隻能是導致不同的中國企業自相殘殺,重新劃分已有的固定的國際市場份額而已。從中國的整體看,並不能開拓新的市場。中國要在國際經濟格局中打出一片新天地,別無他法,隻能靠技術性的品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中國通往發達國家的唯一道路;否則,就永遠是廉價商品的供給者。
類似的例子在書中還有很多,總的來看,本書對於郎鹹平先生的“批判”,比較全麵,既有對於郎教授細枝末節、隻言片語的深究,更有對郎教授各種理論的全麵評述。之所以批判二字要加上引號,在於本書的主要目的和內容並非是要批判郎鹹平先生。正如書封所言,作者乃是試圖“站在郎鹹平的肩上看中國經濟”,很明顯,作者是想借郎鹹平三個字來表達自己對於中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關係的思考。這些思考在我看來是有益的,值得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