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中國試飛科技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60~70年代,試飛方法處於起步摸索階段。80年代初,發達國家處於第三代飛機發展期,中國航空處於第二代飛機發展期,試飛技術開始有所創新。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研製開發變穩飛機及開展飛行品質方麵的研究,開始起動發動機匹配測量和發動機結構完整性試飛,飛機機載係統的平顯、慣導、雷達等鑒定試飛等。90年代以後隨著國內第三代飛機研製成功,電傳操縱飛機和發動機相容性、綜合航空電子試飛上了一個台階。民機適航試飛也獲得突破。

近10年來,中國航空試飛事業無論從發展規模、建設速度還是科技含量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試飛院已經發展成為能承擔多類飛機、滿足各種功能需求的綜合試飛機構。在單種型號試飛架次、試飛項目、單架飛機測試參數、數據處理周期這四個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單種型號試飛架次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從幾百架次到幾千架次。單架機測量參數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從幾十到幾千。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新係統的應用和試飛技術發展,使試飛科目成倍攀升,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新型號飛機試飛新增主要科目包括人機閉環飛行品質、飛機控製穩定裕度、大迎角限製邊界、電傳模型自由飛等30多種。數據處理做到實時或準實時;試飛完成,試飛報告也基本完成。

隨著現代航空技術的發展,中國試飛技術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適應了第三代飛機的試飛需求。

1.試飛理念的突破

在新機試飛中,中國航空試飛人深刻認識到,轉型建設的關鍵因素是人,跨越式發展的前提是觀念更新。近年來,中國航空試飛人在新機試飛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試飛手段、管理方法上大膽創新,並不斷引進和采用世界先進的試飛理念和機製。

在一種型號試飛中,試飛院首次采用“聯合試飛”體製,積極貫徹“主場地”的試飛原則,結合我國實際提出“四個一”總體試飛方針,即一個試飛總體方案、一套不同階段彼此銜接的試飛計劃、一套貫穿始終的試飛測試係統、一支聯合試飛隊伍。通過飛行計劃係統,安排綜合試飛;在飛機試飛任務分配和參數測量上采取“互為備份”原則;采取多機種混合場次試飛,進一步延長試驗機留空時間,合理降低起落架次;建立型號項目負責人製度;科學降低飛行能見度要求,增加可飛天氣;建立遠距離數據傳輸係統,通過衛星或網絡傳輸,及時通報試飛信息等。這些創新的管理舉措與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試飛周期,也為各種新機、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順利試飛取得科學數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膽創新、崇尚科學、不斷進取的精神極大地加快和促進了我國試飛技術發展,縮短了新機研製的周期,保證了試飛安全。發達國家在試飛電傳飛機時,特別是戰鬥機試飛時均出現過一、二等事故,其中JAS-39和F-22等飛機在試飛中均摔過兩次飛機,蘇-27飛機在試飛時摔的飛機就更多了。而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在試飛中卻未出現過任何等級事故,創造了試飛奇跡。這是幾代科研人員和試飛員不斷探索研究、積累總結的成就,也是我們充分利用變穩機、彈射試驗機等其他機型進行領先試飛取得的豐碩成果。

2.試飛專業技術的重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