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控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給大國帶來了全球到達、全球防衛的戰略新格局。為適應全球戰略,應對能源危機,各大國都在抓緊研製和發展具有長航時、高可靠性、高突防能力、高經濟性的第四代、第五代飛機。“三高一長”的技術特點要求發動機具有高推重比、帶矢量噴管、多變量控製功能;具有強大的故障預測、主動控製、容錯能力;可以根據任務精確控製燃油,實現高效低耗。傳統液壓機械調節器體積大、可靠性低,已無法滿足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了電子和IT技術、應用了先進控製理論、具有多變量控製能力的全權限數控技術。

美國等世界先進工業國家從70年代開始研製發動機數字電子控製係統,至今已有30多年曆史,現已完成了第四代數控係統研製。美國全權限數控技術從80年代初期試飛,中期開始陸續裝備部隊。同時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技術研究向更深層次發展,全權限數控係統不斷更新換代。英、法、俄等國第三代戰鬥機動力裝置上都裝備了先進的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隨著光纖、微機電、微電子、信息技術、複合材料技術不斷提高和創新,新型航空器對動力和控製的新需求引領航空發動機先進國家高度綜合各學科技術,研製突破傳統設計理念的新概念發動機,如全電發動機、分布式控製係統,使發動機控製朝著能力更強、重量更輕、體積更小、環境容限更大、可靠性更高、綜合化、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我國數控係統研究比國外起步晚,沒有樣機和技術資料可供借鑒,研製難度相當大。最初,各企事業單位分散研究,進展很慢,低水平重複工作較多,不能發揮優勢。於是,航空工業抽調多家單位專家組成了研究方向相對集中的總工程師組,集中全行業力量集智攻關,取得了一定進展。由於研究人員分屬多家企業,研究工作仍然較為分散。隨著體製不斷發展和完善,在總工程師組基礎上,集中全行業專家,調整動控所專業方向,成立了專業研究所,組成“國家隊”,集中優勢兵力開展研究,從而取得快速發展,也仍有下一步整合的客觀需要。這段曆程見證了體製發展變化對科研工作的促進,體現了大集團戰略,凸現了“專業化整合”的成功實效。

我國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發展跨越了液壓機械調節器階段,進入自行設計;越過模擬階段,直接研究和基本掌握了第一代全權限數控係統設計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迎頭趕上發達國家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研究進度,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發動機控製係統技術水平的差距。

我國1998年建成部級航空動力控製重點實驗室,已初步掌握了引領航空發動機數控技術發展的關鍵技術;較快形成了國內技術領先的航空發動機數控係統研發能力,包括具有獨特專長的研發平台、設計體係、研發程序、質量保證體係等。承擔的30多型科研和型號研製項目覆蓋軍用、民用、燃機用發動機控製,在國內同行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

動控所根據目前發展狀況,堅定了追趕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的決心,確定了今後十幾年的發展戰略。明確了自己的使命:為軍用、民用航空發動機和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等提供安全、可靠的控製係統,滿足國防、航空運輸及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履行航空報國的神聖使命,實現研究所科學發展。願景:成為國內一流、具有強大實力的中國航空動力控製係統研究發展中心,躋身世界同行業強者之林。明確了總體戰略:以“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的大集團戰略為指導;以動控所為核心,科研為主導,係統為龍頭,整合航空發動機控製行業的研發力量。以技術基礎研究為支撐,係統設計、係統集成為核心,形成完整的控製係統配套專業,構築、優化專業發展平台,堅持自主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以航空動力控製產品為主業,以相關多元發展為拓展空間,以做強、做大、率先發展為目標,通過市場開拓、資本運作,著力擴大軍民品產業;以企業文化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保障,以平衡計分卡等先進管理方法為手段,促進研究所全麵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