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研製成功是一曲自力更生的頌歌,是改革開放30年樂章的奏鳴曲;是航空工業戰線幾十萬員工為保衛祖國獻上的厚禮;“飛豹”是為960萬平方公裏穿上的戎裝;是為近2萬千米海防線編織的空中漁網;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鋼槍裝上的刺刀,是鎮守祖國大門的忠誠衛士。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打開國門從世界引進急需的資本、技術,逐步擺脫了落後的發展狀況,拉近了同發達國家的距離,在學習借鑒中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中國航空工業學習借鑒國外成熟的技術規範、先進的發展理念、現代管理方式,消化、吸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有益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中走出一條快速成長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技術密集、基礎雄厚的高新技術產業。航空工業把永無止境的學習與借鑒作為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集中思維的指導下舉起“五化萬億”大旗;集中優勢兵力向國外嚴密封鎖的航空發動機技術的核心———發動機控製技術高地發起衝擊。
迎頭趕上控製先行
———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技術創新
宋亞林
中國航空工業幾十年發展經曆了由仿造到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的曲折過程。航空發動機始終是發展“瓶頸”,航空發動機的關鍵又在控製係統。發達國家把航空發動機技術列入保密範疇,控製係統技術更是重點防範、嚴密封鎖。發達國家軍用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對中國是不賣、不說、不傳;民用發動機控製係統一旦在中國境內出現技術問題,他們會派專人坐第一趟航班把設備帶回國,絕不在中國維修。中國航空工業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集中優勢兵力,另辟蹊徑,用勤奮和智慧,迎頭趕上。爭取用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基本追上國外先進水平。
一、專業調整,跨代發展
航空動力控製係統研究所(簡稱動控所)成立於197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為開展五號工程而成立的發動機設計研究所;1980年交地方由當時的第三機械工業部管理;1991年原航空航天工業部決定集中科研力量,整合全國研究發動機控製係統的單位。動控所調整專業方向,承擔航空發動機數字控製係統研究,從事發動機電子控製器設計、研製、修理和小批量生產。
多年來,動控所承擔著國家多項重點研究課題,型號研製生產和預先研究覆蓋了航空、艦船、導彈、燃機等多個領域,50多項成果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多項成果在型號研製和民品經營中得到應用。
專業調整後十餘年,動控所在多變量控製、故障診斷與容錯、性能尋優、多餘度設計、耐惡劣環境以及對發動機狀態監控和實現與飛機交聯等航空發動機數字控製係統專業技術方麵取得突破,技術一代比一代更加成熟、更加先進,可靠性也不斷提高。航空動力控製係統研究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2001年,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綜合電子調節器大修線建成投產,“十五”完成了調節器修理計劃,保證了部隊使用;2002年8月,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權限數控係統完成飛行演示驗證,這標誌著動控所在發動機全權限數控係統設計若幹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它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數控係統研製跨入了自主發展新階段,成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
2005年,動控所研發的航空發動機數控係統在小型化、抗惡劣環境、先進控製理論應用等方麵有了較大進步,為後續機立項方案采用全權限數控係統奠定了良好基礎。2005年12月,發動機綜合電子調節器通過設計定型並轉入小批量試製,當年開始裝備部隊領先使用。動控所研製的綜合電子調節器是這項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的核心,亦是該係統中唯一的電子部件,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走自主發展道路、加速我軍航空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科研項目。動控所通過該項目研製全麵掌握了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電子調節的關鍵設計技術,其中2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申請了國防專利。配套開發的航空發動機電子仿真平台及配套建立的大規模先進製造裝備大幅增強了我軍裝備的自主保障能力。
近幾年,動控所利用航空動力控製的技術基礎開始研製艦用新型燃機控製係統。僅半年時間,軟件、硬件完成聯調,2006年年底實現台架試車,標誌著動控所開始涉足軍用燃氣輪機控製領域並獲得成功。動控所承擔的航空推進技術驗證計劃成效顯著,已初步建成了以發動機數控係統設計規範及數控係統總體設計、電子控製器設計和液壓機械裝置設計三大數據庫為基礎的控製係統設計體係;完成了新型小推力和大、中推力發動機數控係統兩型驗證樣機發動機地麵台架試車;2007年,波紋管型功率分出軸通過了技術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