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計算機遠未普及到現在的程度,但它的先進性和不可替代性已在實踐中證明。“飛豹”理論圖發出後,模線車間采用CAGD技術,建立了全機曲麵外形幾何信息三級數據庫:飛機外形曲麵數據庫、零件剖麵外形數據庫和繪圖信息數據庫。飛機幾何外形存取、變換和傳遞在計算機內自動進行。三級數據庫建立後,在計算機雙機共享磁盤的軟件和硬件支持下,實現了繪圖信息不用穿孔帶,直接通過磁盤輸入計算機,控製繪圖機繪圖。6名程序設計員以及繪圖員、模線校對員經過5個多月艱苦努力,完成了100%理論模線和85%結構模線繪製,比過去提高工效2倍,節省設計工時費十幾萬元,大大減輕了設計人員的勞動強度。“飛豹”全機采用CAGD技術,其水平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對航空技術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促進作用。該科研攻關項目獲得航空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飛豹”研製中28項科研攻關全部順利完成,十多項獲得部級科技成果獎。
3月大幹,6月會戰,三季度攻堅,各種勞動競賽全麵展開,廠房裏晝夜燈火通明,在總裝生產線上,設計、質量、特設、工藝等部門的人員以及工人、成品承製廠的人員近100人,幾乎整天圍著一架飛機轉。大家每天都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飛豹”研製率先貫徹全麵質量管理,由過去“事後把關”變為“預防為主、過程控製”與“事後把關”相結合。研製工作高度平行交叉作業,矩陣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工業工程和矩陣管理有力實施,推動著“飛豹”研製工作從一級網絡圖上的一個節點順利走向下一個節點。“飛豹”研製取得了四個“一次成功”:首飛一次成功,大部件對接一次成功,機翼關鍵部件無餘量裝配一次成功,總體協調一次成功。這在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研製史上是少見的,“飛豹”填補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一項空白。
上天不易,定型更難。這是人們對新機研製的經驗總結,“飛豹”設計定型試飛道路充滿了坎坷和曲折。大家對已交付的新機進行全麵質量檢查,發現問題和隱患及時排除,舉一反三。為了配合設計定型試飛,西飛公司派出了跟飛服務組。
“飛豹”研製調動了幾乎整個航空工業的力量,數百家輔機廠為它提供材料和成品。90年代一個初秋,“飛豹”急需一項零件,正常生產需要1個月的時間。西飛公司接到任務後,從設計到製造夜以繼日地埋頭苦幹,隻用8天就把零件生產出來了。“飛豹”通過機體設計定型後,經上級批準順利進入了批生產。
回顧“飛豹”研製曆史可以看出,西飛公司通過“飛豹”研製,管理水平上了一個台階,技術能力上了一個台階,製造能力上了一個台階,產品質量上了一個台階,員工素質上了一個台階;技術進步使西飛公司整體實力產生了質的飛躍。這為“飛豹”批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在世界航空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西飛公司製定了“航空為本、多種經營、高科技、外向型”發展方針,改革開放初期率先走出國門,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與航空製造技術,經過近20年努力,如今已具備製造大飛機的能力。
“飛豹”研製中的科研攻關是一飛院與西飛公司合作完成的。到了批生產階段,加工製造中仍有各種各樣的“攔路虎”,需要工人和技術人員去掃清。生產線上最活躍的力量是一個又一個攻關小組,一飛院與西飛公司上上下下、方方麵麵高速運轉起來,一切為“飛豹”讓路開綠燈,各路精兵強將調集到與“飛豹”有關的崗位上來,保證了一架又一架高質量“飛豹”出廠,成批裝備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