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推動計算所實現了跨越發展。改革開放前,計算所是一個專門從事大型計算機研究的單位,沒有任何工程化經驗。改革開放以後,計算所按照開放的思路,通過研究學習國外技術資料、模擬仿真研究、反複試驗總結和與外方項目合作等方式不斷增強技術實力,隨著我國航空工業迅速發展而逐步走向機載計算機設計、工程一體化。計算所一方麵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開發技術,及時消化、吸收、掌握國外已有技術,然後再改進、創新成為我國自主技術;另一方麵,緊跟國外先進技術發展趨勢,努力將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轉化為符合我國軍用重點型號飛機適用的技術。
為了始終保持在技術上的發展優勢,計算所先後建立了機載、彈載計算機重點實驗室、航空流體力學重點實驗室和環境試驗中心,設有“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係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數學”4個碩士點和“計算數學”博士點,建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聯合開辦工程碩士班,並堅持選派人員赴英、美、德、日等國進修深造,保持了技術研發持續進步。
在大型運算和計算科學方麵,計算所改革開放後引進了國外的大型計算機用於計算機模擬飛機氣動性能(CFD)研究,先後獲取了一大批科研成果。20世紀90年代後期,計算所自行研製了兩台大規模並行處理機,其中一台曾經是中國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超過了曙光計算機和銀河計算機,研製成本卻非常低。這兩台並行處理機主要是針對CFD的研究工作,運用自己開發的軟件支撐了許多型號任務,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資金。同時,由於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計算所CFD研究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航空業內領先的單位。
“富國”與“強軍”是航空人與生俱來的雙重使命。航空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不僅是國防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現代航空工業是尖端技術發展的動力,先進航空產品研製生產必然帶動尖端技術發展,有力促進相關領域技術進步,拉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自控所和計算所用智慧駕馭飛翔,飛翔會更高更遠;用飛翔放飛理想,理想會更加輝煌。
中國航空工業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是一部自主創新的發展史,每一項重大成果都閃爍著自主創新的光芒。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航空工業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之上,矢誌不渝地走自主研發和創新之路,在短短八年時間裏,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填補了一大批技術空白,增加了國家急需的重點型號產品。
航空工業是涉及多學科的綜合工業部門,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科技水平、工業水平、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為此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不惜長期投入巨資支持其航空工業的發展,拚命封鎖航空關鍵技術擴散。航空工業又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中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研製生產殲擊轟炸機“飛豹”完全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三維”設計“飛豹”升空
———開創航空工業飛機全機數字化設計製造先河
宋亞林
新一代“飛豹”戰機是多用途、全天候、超聲速殲擊轟炸機,能夠執行對地麵目標和對海上大型、中型水麵艦艇實施攻擊等任務;能夠從我方二線機場起飛,超低空突破敵方封鎖,進入敵方腹地,同時對多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然後自行安全返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器庫中重要的、不可多得的新裝備。
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研製生產的新型“飛豹”殲擊轟炸機在超視距攻擊實彈對抗演練中分秒不差進入預定攻擊空域,從高、中、低不同高度發射導彈,發發精確命中目標。全新研製的“飛豹”戰機綜合航空電子火控係統是目前國內最複雜的多外掛、多武器、雙操縱係統,同步配套研製的對海、對地中遠程精確製導武器,技術起點高,一步跨越幾十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全麵突破這些關鍵技術和及時解決各種技術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飛機的各項戰術、技術指標和部隊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