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戰機是中國西安閻良的驕傲。“飛豹”戰機是航空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簡稱一飛院)、西飛公司的驕子。2008年11月4日,第七屆珠海航展上,中國自行研製、進一步改進的新型“飛豹”殲擊轟炸機參加飛行表演,使一飛院、西飛公司向“具有國際水平中大型飛機設計、製造單位”的目標又成功邁進一步。

一、數字化設計“飛豹”

地處西安閻良的一飛院是航空工業唯一設計中型以上飛機的研究機構,是“飛豹”的主設計單位。“飛豹”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不受製於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重點型號飛機。“飛豹”是在沒有原準機參照的情況下進行全新設計的機種。當初,基礎薄弱、手段落後、條件異常簡陋的一飛院受到來自技術、質量、進度、經費等多方麵的嚴峻挑戰。

“飛豹”是1977年開始研製的。戰幕拉開不久,國家財政緊縮,“飛豹”飛機由重點型號降為“量力而行”的項目。經費削減、進度放慢、基建緩行,實際上處於下馬狀態。此後,又經曆了兩次下馬的考驗。

然而,一飛院人從沒有放棄,因為他們堅信,祖國的領空、領海需要這樣的飛機,在方案論證時定下“20年不落後”這一設計目標,為研製精品飛機,工程技術人員采取不斷攻關、多做試驗的辦法提高研製質量。工作中,他們精心設計,不輕信任何一個沒有充足證據的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問題。在簡陋的蘆席棚裏,在露天運動場上,他們創造條件,夜以繼日,開展了國內飛機最龐大、最複雜的地麵模擬試驗。以一飛院為龍頭的協作廠所硬是排除了一個個故障,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突破了新技術一般不超過20%的設計禁區,創造了我國飛機研製史上多個第一。

一飛院的前身是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20世紀60年代創建於南京,到70年代定點陝西閻良。在數十年曆程中,這支隊伍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不拄洋拐棍”,以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為己任,在中國航空發展史上樹起了“五座裏程碑”:親手設計了中國第一架支線客機、中國第一架空中預警機、中國第一架噴氣客機、中國第一架殲擊轟炸機、中國第一架輕型公務機。

“飛豹”重點型號飛機是一個複雜的大型武器係統,也是一個涉及到全國幾十個協作單位的大型係統工程,是我國發揚獨立自主精神、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行研製的新型機種。一飛院雖然成功地研製過一些型號,但長期以來被動跟蹤研究多,主動創新少,技術基礎比較薄弱。“飛豹”重點型號飛機研製麵臨著很多“第一次”的挑戰,國家給定的研製周期也隻有常規進度的一半,而飛機的戰術、技術性能指標要求之高,技術台階跨越之大,對研製部門來說前所未有。

攻克兩大難關。一飛院打破幾十年一貫製的“魚貫而入”、“串式流水作業”的研製程序,采用“並行工程”的科學辦法“高度交叉,平行作業”,使設計、工藝準備、生產工裝、試飛準備“分進合擊”;與西飛公司、試飛院聯合成立了三個層次的“並行工程工作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問題。

在方案論證初期,一飛院就圈定了“實現計算機設計發圖”和“研製綜合航電火控係統”這兩大關鍵技術。

總體、氣動、強度等專業“整集團”出擊;結構、係統各研究室經過準備陸續投入設計;同時,“計算機設計”和“綜合航電”攻關人員向這兩大難關發起了衝擊。

運用計算機三維設計、二維發圖和數字化裝配,是幾代航空人的夢想,是飛機設計手段的革命。一飛院敢為人先,在國際上率先將世界最先進、最新的NT版CATIAV5軟件應用到飛機設計上;舍棄局部采用的穩妥方案,在國內首次實現全機三維數字設計、電子預裝配。總師係統通盤權衡,決定先難後易,選取了結構最複雜的機身03段為突破口,時間隻給一個月。攻關組的年輕人吃、住在辦公室,茶幾、沙發當床鋪。為了一個難題,他們四天四夜連軸轉,硬是靠智慧和毅力攻克了這道技術難關。接著,他們鍥而不舍,在計算機室全力保障下,又畫出了三維轉二維的生產裝配圖,在繪圖機上繪出了一飛院第一張A0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