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主開發機載軍標計算機

軍標計算機及其開發環境是第三代戰鬥機專用機載計算機係統,具有較大的數據吞吐量和較高的運算速度,它的研究難度在於高速度、高可靠性、小型化、高效率等。當時我國在機載計算機技術方麵落後世界先進水平至少20年。計算所研究人員對這麼高速的軍標計算機連見都沒見過,自主研製困難可想而知。西方國家對我們嚴密封鎖第三代飛機的關鍵技術,與外方談判時我方常常處於被動地位,外方要麼拒絕,要麼漫天要價。1994年,購買國外一種高級語言係統時,外方要價1400多萬美元,機載軍標計算機每台48萬美元,而且一次必須要購買20台以上,另外還有其他苛刻的附帶條件。這種高額要價和故意刁難激起了計算所科技人員的鬥誌,經過詳細分析和研究外方係統方案,科技人員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研製出功能相當或者更強的開發係統。計算所主動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自主研製的申請,並立下軍令狀,保證在與國外提供產品相同的周期內研製出性能相當的開發係統。

由於外方技術封鎖,研究人員手頭隻有少量、零星的資料,更不具備相應的開發和測試手段,同時又沒有實物可供借鑒。計算所抽調精兵強將,集中優勢兵力,憑借著在計算機軟件、硬件方麵多年來積累的豐富技術經驗,在實踐中摸索前進,依靠國內現有力量,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的路子。研製人員刻苦鑽研技術難題,連續通宵奮戰,隻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整機和模塊原理論證,編製與調試了有關軟件。在深入論證、精心設計基礎上,拿到芯片不到半年便研製出原理樣機。其中開發係統隻花了108萬元,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彙,為國人爭了一口氣。試驗證明,軍用標準計算機與開發環境的技術性能完全達到國外先進標準,滿足了重點工程需要,軍標計算機及其開發環境研製成功,打破了國外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為重點工程航空電子係統研製成功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和保證,同時為我國機載計算機模塊化、標準化、通用化、係列化、組合化奠定了基礎,使我國機載計算機發展達到國外先進水平。

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國際風雲變換,國外禁運一些關鍵的集成電路或供貨斷檔,嚴重影響航空武器裝備研製和交付進度;特別是計算機中的協議處理器芯片,在新型號機數十個子係統之間的數據通信都是通過它進行的。麵對嚴峻的形勢,計算所根據多年來設計機載計算機的經驗、雄厚的邏輯設計力量以及掌握EDA等設計工具情況,認為自己有能力自主開發飛機專用集成電路,決定首先對飛機電子係統中起關鍵作用的協議芯片展開航空專用集成電路方麵研製工作。計算所自籌資金、自行立項研製總線協議芯片,通過大量、反複的係統驗證與測試,完成了FPGA驗證工作,於2001年6月一次投片成功。芯片設計通過了定型鑒定。2004年9月,總裝電子信息基礎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項目驗收暨推廣應用會。驗收組認為:國產芯片能夠直接替代進口的同類芯片,可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對自主保障主戰裝備研製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破譯火控軟件源代碼

在重點型號工程研製中,外方不提供引進設備的火控軟件源代碼,相關產品國產化改造也無法進行。計算所承擔起破譯外方封鎖的火控軟件源代碼任務。所裏製定了周密的破譯技術方案,解決了源代碼獲取、開發逆向分析軟件工具、破譯及獲取微指令和機器指令等關鍵技術的方案設計及論證。為排除幹擾,幾位研究人員躲在外單位招待所的房間裏,整整一個月不出房門,潛心攻關,終於在短期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順利破譯了軟件源代碼。

參與重點型號飛機研製為計算所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重點型號任務帶動下,計算所培養出了一批技術骨幹,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軟件、硬件專業技術隊伍,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研製和生產實力。計算所作為機載、彈載計算機發展中心和航空軟件開發及測試中心逐步得到了行業內部及用戶認可,在重點型號取得成功的同時自身發展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年產值由改革開放初期不到1000萬元到2007年增長到13億元;現在已發展成為中國航空工業機載計算機發展中心、航空軟件開發中心、機載計算機軟件測評中心和航空專用集成芯片設計中心。

3.彈載計算機仿真驗證

在新型號彈載計算機研製過程中,計算所攻關組除采用國外常規的方法進行設計外,還大膽采用新技術進行全麵仿真驗證,為彈載計算機試製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先進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提高了準確性,在某些方麵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計算所研製的彈載計算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不但功能和性能滿足係統要求,而且質量穩定,在曆次係統試驗和靶試中均工作正常,達到設計標準,順利完成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