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航空工業吸取國際軍工產業發展經驗,產業基礎不斷擴大,產品體係不斷增加,促進了航空工業向業務多元化轉變;業務集成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產業輻射麵廣,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軍民技術界限越來越模糊,民用技術在軍事領域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軍民融合程度加深。設計製造綜合性強、專業化程度高、不斷采用新技術,促使航空工業通過集中提高競爭力。航空工業的市場規模和投資強度完成了由單一國家主導向國家主導和資本市場驅動相結合的轉變,商業資本越來越多地登上航空工業發展的曆史舞台。航空工業發展要求合理處理壟斷和競爭的關係,在頂層消除或隻保持適度國內競爭,集中國內航空工業的力量,組合超大集團公司,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以上變化為航空機載研究所跨越式發展築就了平台。
運籌智慧謀者製勝
———航空工業機載電子設備升級換代紀實
宋亞林
航空飛行自動控製技術、航空慣性導航技術和機載計算機技術是提高和決定飛機飛行品質、確保飛行安全和作戰效能的關鍵技術,有“戰機神經中樞”之稱,是衡量一個國家航空工業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其技術和產品一直為美、俄、英、法等少數發達國家嚴密封鎖,嚴禁輸出和轉讓。地處古城西安的西安飛行自動控製研究所(簡稱自控所)、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計算所)所擔負起追趕這三大技術世界先進水平的重擔。
一、智慧的飛翔
改革開放30年來,自控所銳意創新,乘勢而上,探索出了一條國有軍工研究所自主、良性、超常規發展的新路,不僅成長為我國航空工業飛行控製、慣性導航兩大專業的研究發展中心,更成為我國導航、製導與控製領域占技術主導地位的高科技研究所;先後承擔了近百項國家重點型號任務,產品幾乎覆蓋了所有航空機型和導彈,並積極向航天、航海領域擴展,構建了科研、生產、開放式經營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建立我國航空飛控、慣導研製係統,中國航空研究院於1960年正式組建自控所。經過10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飛控、慣導專業的雛形。1978年,自控所相繼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飛控係統和第一代慣導係統,填補了技術與產品空白。
自1978年始,自控所每年由國家下撥的事業費和科研經費僅占所需總經費的1/10。如此少的經費,不要說研究所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就連穩定研製隊伍也顯得捉襟見肘。自控所決策層開始認識到:特殊的曆史使命要求我們必須跨越式快速發展,研究所的生存發展絕不能靠“吃皇糧”,必須形成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能力。
1.飛控專業的突破
30年來,自控所飛控專業技術發展是在引進吸收的基礎上自主創新的結果。1978年以前,自控所主要飛控產品是621自動駕駛儀,當時機種少,主要還停留在自動駕駛儀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之後,研究所開始了數字技術、多餘度技術、電傳技術等相關先進技術研究,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和國外技術交流的並行發展之路。自控所用開放的技術視角看待世界技術發展,站在國外航空工業巨人肩頭,自主創新。
自控所從1979年開始研究電傳主動控製技術。當時在這方麵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很大,麵對國外技術封鎖,研究人員隻能自己消化吸收相關資料。到1990年,掌握了單軸電傳主動控製技術;1991~2000年進行三軸電傳主動控製技術研究。掌握這些技術不僅為後期一係列飛機產品研製打下了基礎,也為後來新機種預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L15高級教練機的飛控係統是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係統,該項目從簽合同到首飛,用了不足兩年的時間,從中可以看出前期預研對後期項目的支撐作用。目前,自控所在研製大型運輸機、大型客機以及新一代戰鬥機的飛控係統中都繼承或借鑒了這些技術。
在引進吸收方麵,引進國外技術給自控所自主研究提供了一個與先進飛控係統的交彙點,使我國自有技術和外國技術能在國內新一代飛機研製中融彙貫通。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開放、引進,更重要的是破除思想約束,用市場經濟辦法,用風險投資進行技術項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