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技術進步離不開管理層的決策。“有所為,有所不為”貫穿在自控所核心管理層各項決策中,並輻射到各個管理環節上。不僅在軍品方麵,自控所在民品方麵也擺脫了過去什麼都想做的思路,開始圍繞GNC核心技術不斷拓寬應用領域,參與競爭,擊敗對手;更加實事求是,做不好就不做,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技術進步的“認證”方式更多,不僅僅是出幾個成果評定或幾個獎,而從出成果拓展到提高經濟效益和產值等各個方麵,認可技術進步的方式增多,技術進步的動力也就更強。
改革開放以來,自控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製項目已增至30項,在國內實現了飛行控製、慣性導航技術更新換代,開發的多項新技術、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唯一擁有該領域高端產品開發能力的單位。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自控所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十五”期間完成的首飛、首射項目和設計定型的產品數均超過建所前40年總和,取得了產值翻兩番的驕人業績。2007年不僅年產值近20億元,利潤也躍居航空機載設備各廠、所首位。
近年來,基於對企業使命的重新認識和定位,對新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理性分析,對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脈搏的準確把握,自控所確立了專業化、開放型的發展道路,重新定位全所發展戰略:業務戰略從傳統的飛控、慣導擴展為導航、製導與控製;市場戰略從麵向傳統的有人駕駛飛機擴展到麵向各類飛行器;經營戰略從已有的科研生產型向科研、生產、開放式經營型轉變,全麵提升預先研究、新品研製、生產交付、售後服務能力;資源戰略從關注內部資源向利用社會資源轉移,實現價值鏈重構;文化戰略從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向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轉型。
基於對研究所存在問題和麵臨挑戰的全麵分析,自控所將提升創造價值的能力作為目標,提出了支撐實現發展戰略的具體途徑:整合專業,形成飛控、慣導、製導三大係統及配套元部件研發能力,同時從非專業領域退出;整合資源,改變資源配備“小而全”的狀況,快速淘汰普通加工設備,強化精密機械、光學加工、電子加工三大製造基礎,構建技術研發、產品製造、維修服務3個業務平台;重構價值鏈,在“開放、聯合、互利、共贏”的原則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打造院所結合的開放式研發體係、廠所結合的開放式生產體係、軍所結合的開放式售後服務體係;協同變革、從建立學習型組織入手,以流程再造和信息化為主導,推動企業文化轉型,強化管理基礎,進而遞次推進6S管理、六西格瑪管理、多項目管理、精益生產、CMMI等多種管理協同變革,實現研究所管理效率化、規範化、數字化。
從1978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代自動駕駛儀,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獲獎,到今天凝聚著中國航空人智慧的殲10戰鬥機批量裝備部隊,自控所填補了我國多項技術與產品空白,譜寫了共和國航空飛控、慣導研製的新篇章,設計研製的多功能飛控係統和慣導係統已成批裝備“飛豹”戰鬥機;為殲10戰鬥機研製生產的核心飛控係統和慣導係統,標誌著我國在飛控、慣導核心技術領域裏取得了巨大突破;標誌著我國從此成為影響世界航空工業發展格局的重要國家。
二、謀者的成功
計算所是從事機載、彈載計算機和航空軟件研製的專業科研機構。經過50年建設,計算所圓滿完成了國家多項重點型號研製任務和國家一大批重大預研項目,為中國航空工業跨越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為航空機載產業打開了發展之門,大量新型號飛機誕生對機載計算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計算所是我國最早研製計算機的重要單位之一,有一批我國第一代研製計算機的專家,有較雄厚的技術基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計算所承擔了國家重點型號機載計算機研製生產任務,科技人員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打破了多項技術封鎖,為新型號飛機航空電子係統研製成功了多種機載計算機及模塊。隨著現代軍用飛機技術發展,機載航空電子係統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綜合化、數字化的係統,並且已成為提高飛機作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