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無人偵察機製導係統
自控所研製出了留空時間、續航時間都滿足連續工作幾十小時的製導係統,目前已經用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貴航集團生產的無人機,技術水平在國內遙遙領先。在無人軍用機方麵,自控所通過預研課題研究,掌握了很多基礎研究方法,獲得一批科技成果;這對今後30年都會有很大影響。通過借鑒神經網絡等先進技術,飛機控製係統已從單機控製發展到多機協同、智能化自主控製階段。在地麵仿真中,已經實現集群、聯合攻擊大目標。把簡單的自動控製擴展到自主決策,飛機控製係統可以根據戰場敵情及時做出決策。此外,還進行了光傳飛控係統和光傳感器自主研發。
自控所技術進步表現在研發能力更強,研發速度更快。現在一個課題組隻有一二十個人,同時麵對多個課題並行開發,遊刃有餘。這緣於先進的開發手段和成熟的控製律仿真方法。自控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數字仿真技術,90年代初開始應用虛擬原型機技術,使控製係統研製跳過原型機階段,大大縮短了研製周期。現在自控所研製協作能力不斷增強,隨著聯合生產網絡建立,很多加工任務拿到所外去做,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形成了“兩頭在手、中間在外”的啞鈴形生產模式。
改革開放使整個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市場經濟價值法則驅動下,各單位都希望盡快看到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值,研製、生產等所有步伐都加快了。另外,國家經濟體製變革使立項論證工作更加科學嚴謹,以前課題“幾上幾下”的現象不再出現。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也加大了科研投入,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技術進步。
3.慣導專業的進步
1989年春夏之交,西方發達國家突然終止了與中國引進慣性導航產品的談判,對我國實施禁運和技術封鎖。困難麵前,自控所依靠自己雄厚的技術儲備,承擔起高新慣導產品研製的特急任務。僅用4年時間就配套研製出滿足需求的過硬產品,躋身於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研製並配套生產撓性器件慣導係統的科研機構行列。“爭氣”慣導研製成功,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標誌著自控所在慣導技術上終於衝上追趕發達國家的跑道。
慣性導航專業規模由小變大。慣性導航專業過去是一個室,現在是慣性導航部和光學部。實驗室、人員素質、設備、仿真手段都有了巨大提升,專業能力由弱變強;慣性導航專業從過去年產值幾十萬元增加到現在的年產值七八億元。過去我國慣性導航研製能力在世界排不上號,而到了2000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慣性導航能力已處於第三個等級,即擁有部分自主研製能力,這說明了我國的進步。現在自控所慣導專業視野拓寬,從單一研究慣性導航到綜合研究各種組合導航係統;專業產品不斷升級換代,從第一代液浮陀螺到第二代撓性慣性導航,到第三代激光捷聯慣性導航,現在開始了第四代矽微加速度計研究;產品水平不斷進步。第一代液浮慣性導航係統因為體積大、重量重、飛機不能裝載而無法定型。1994年定型的撓性慣性導航產品與當時國外水平相比,精度相差1倍多。目前,自控所研製的撓性慣性導航產品已經與國外同類產品水平相當;在激光慣性導航產品研製方麵,縮小了與國外產品的差距,一步跨了10年;產品研製周期明顯縮短,過去一個產品搞十幾年,現在平均2~3年就是一個型號,這說明自控所研製、加工、配套、試驗能力都明顯增強;產品從單一到係列化,覆蓋麵從各型飛機向導彈等其他領域擴展。
經濟體製改革催生了激勵機製、競爭機製,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國家加大預研投入的同時,自控所也開始自主加大預研投入,增強競爭能力,力爭使產品更好、更精,研製速度更快;而不是等立項後再“從零開始”。這使自控所一直在競爭中保持國內領先地位,並不斷縮小與國際強手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自控所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在節奏加快,課題研製周期加快,人員知識更新加快,項目決策加快,敢於投入資金,包括技術改造、科研和自籌資金;技術交流多,國內外交流多,以前幾年才有一批外國專家來,現在一年來多批,技術信息交流多,速度快,行業交流多,項目組內部以及跨專業、跨團隊交流多;技術進步快,技術更新迅速、跨越大,研製、生產切換速度快,產品成熟期壽命短,價格更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