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合作攻關,昌飛公司不但引進了“並行工程”這一在新產品開發方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管理方法,同時也引進了國外許多先進的質量管理經驗,使公司直升機研製迅速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提高了公司在國際同行中的地位和知名度。合作成功很快吸引了包括歐洲直升機公司、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在內的國際直升機巨頭關注。這些國際公司紛紛前來參觀,積極磋商洽談,尋求合資合作的發展途徑。

2008年,當“5·12”汶川大地震襲來,俄製重型直升機米-26吊著重型施工機械飛臨堰塞湖搶險時,我們看到了我國直升機工業與國外的差距。伴隨著國際、國內航空產業新一輪分工,602所、昌飛公司以占領直升機設計、製造技術製高點為目標,以全球化的視野和經營戰略,加強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並最終落實到直升機技術發展戰略上,逐步形成支撐直升機產業化發展的核心技術。

改革開放展開了我國直升機工業巨大的旋翼,我們堅信:我國自己設計、生產的能在各項搶險中擔當重任的超重型直升機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翱翔在祖國的藍天。

中國航空工業創建以後,我國曾經試圖學習國外的技術來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但是永遠也擺脫不了落後的局麵。中國航空工業是從修理起家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曾經依賴蘇聯老大哥的幫助發展航空工業。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蘇聯政府撤走了全部專家,到頭來還是要靠我們自己。我國也曾試圖通過合作方式建立自己的直升機產業,但是由於沒有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自主創新體係,也不可能達到牢牢掌握設計主動權,從而建成我國自己先進的直升機產業的目標。曆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堅定信心,迎著困難走充滿荊棘的發展之路。航空工業的幹部、職工們以強烈的使命感,肩負全民族的期望,向世界航空科技高峰奮勇攀登。麵對創新過程的磨難、壓力和挑戰,哈飛公司和東安公司在直9研發過程中,臥薪嚐膽,迎難而上,銳意創新,無私奉獻,用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奮進之路。

同心協力直9振翅

———哈飛公司、東安公司的發展回顧

宋亞林

30年前,與新中國航空製造業同時起步的哈爾濱地區航空製造企業與世界同業先進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改革開放讓哈爾濱地區的航空製造企業掙脫了思想禁錮,乘對外開放的東風邁出國際合作的堅實步伐,與世界航空製造業最前沿實行全方位對接,從而為直升機製造業乃至中國航空工業寫下了新的曆史篇章。

自20世紀70年代末始,以轉包生產為突破口,哈飛公司與美國洛克希德、法國宇航、英國宇航等合作,東安公司與美國GE公司、英國羅羅公司、法國歐直公司、意大利AVIO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和德國ZFL公司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發航空發動機、轉包生產航空零件部件。自此,哈爾濱地區的航空製造企業在技術、管理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逐步接軌,產業整體水平在短短幾年內快速提升。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哈飛公司、東安公司等通過生產國際上最先進的波音787、空客A350部件,提升了航空製造業整體生產水平。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哈飛公司就承受巨大壓力全額貸款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法國“海豚”直升機生產技術專利,研製生產出直9直升機,在技術、管理上與國際航空水平全麵接軌。新世紀之初,哈飛公司又聯手世界四大航空巨頭之一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組建哈爾濱安博威飛機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ERJ145係列支線飛機。哈爾濱飛機工業名揚海內外。

一、飛機複合材料之王———哈飛公司

航空技術是國際上尖端技術之一,簡單模仿取不來“真經”;要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掌握關鍵技術和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掌握民族航空產業命脈。基於這一認識,哈爾濱航空製造企業以創新為使命,開始了質的飛躍。

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注重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哈爾濱航空製造企業充分利用和轉化國內外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走“合作、改型、創新”發展之路,最終完成了從簡單仿製到自主研發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