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是高科技行業,在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曆史重任中,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都與航空工業有關。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航空工業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推動科技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研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和發動機,為祖國航空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航空工業以重點型號殲擊機研製成功為標誌,實現了我國軍用飛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曆史性跨越,標誌著我國已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自主研製重型先進殲擊機的國家之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飛機研製成功並形成戰鬥力,是我國在攀登世界航空科技高峰征程上邁出的重大一步。發展重點型號係列飛機,特別是通過再創新研製的飛機,說明我國研發生產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的戰略布署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國航空製造業發生了質的變化。

升級換代重大跨越

———我國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發展記

宋亞林

1956年,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我國東北沈陽成功飛上藍天,實現了中國人製造先進戰鬥機的夢想。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和經濟建設加速發展,中國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升。中央軍委根據現代戰爭的特點,決定集中力量發展空軍裝備,引進部分國外先進飛機和先進技術,盡快消化吸收新技術並加速國產化的進程。研製生產重型戰鬥機的任務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擔任飛機主設計,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沈飛公司)擔任主製造。由此掀開了中國戰鬥機製造史上新的一頁。

一、項目管理工程

隨著重點工程全麵啟動,作為戰鬥機設計的主機所———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麵臨著嚴峻考驗。參研單位上百個,研製環環相扣,與此同時,兩大係列戰鬥機十多個型號、數十個預研課題高度並行。麵對挑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迎難而上,深入推進管理創新,保證重點工程順利開展。

針對多型號、多任務高度交叉並行、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大膽變革傳統科研運行模式,引進先進的現代項目管理理論方法,逐步推行職能管理與項目管理相結合的矩陣管理模式。重點型號實行項目管理,組成項目工作團隊,工作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從全所各部門抽調技術和管理上的精兵強將,組成結構發圖項目團隊,集智攻關,並輔以全所的優質資源作保障,確保按計劃優質完成發圖任務。研究所成立發圖領導小組、技術小組、計算機支持小組和後勤保障小組,解決發圖中遇到的各類技術問題;建立發圖技術網站和標準信息網站,實現資源共享。經過連續10個半月超常規拚搏,飛機二維圖樣和三維數模正式移交沈飛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通過推行項目管理,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員工綜合素質,有力地促進了重點工程研製任務順利完成。

三代機研製是一項集多領域、高科技於一身的極為複雜的係統工程,要對飛機平台進行多項優化設計,自主創新研製達到國際先進三代機水平的綜合航電係統,並完成新型發動機裝機試飛,要用五六年完成常規需要8~10年的研製任務,其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為降低研製風險,確保工程研製進度,型號總設計師係統合理安排,做出了多項降低研製風險、縮短研製周期的重大部署。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建立了全機理論外形數模和廠所之間數據傳輸網絡,實現了工程數據網上傳輸,形成了產品設計、製造、更改全過程的數據管理係統。外翼、垂尾、起落架等獨立部件全麵應用數字化設計、製造技術。推廣應用這一技術,簡化了設計、製造環節,顯著提高了產品協調精度和質量,實現了對生產過程高效管理和控製,縮短了研製周期,降低了成本。建立麵向製造的飛機數字模型,進行計算機模擬安裝協調,不但為工廠提供了直接用於製造的數據,減少了製造中的協調問題,而且為飛機改進、改型打下了基礎。

調整飛機首飛狀態,分狀態進行首飛。這項創新,將新技術應用分布於不同飛機,分別試飛,突出重點,各個擊破。每架飛機承擔不同的試驗任務,既保證了各模塊的進度,又不受其他各模塊意外的影響,逐步達到全狀態首飛。他們為新研製的綜合航電係統安排領先試飛,使飛機的關鍵技術得到早期驗證。對於新武器係統的製導、應用技術,新材料等新成果、新技術、新成品,都率先在已經研製成功的飛機上采用,實現突破、驗證後,再在三代機各機型上推廣和應用。提前安排發動機在成熟的機體平台上進行科研和定型試飛,通過各項試飛,攻克了大量的技術關鍵,重點解決了飛機和發動機匹配問題,保證了新型戰鬥機按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