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國產運7飛機的四川航空公司自1988年7月開航以來,開通了省內外16條航線,使一部分閑置的軍用機場得到充分利用。到1991年7月已安全飛行近萬個航班、12000多小時,累計客運量近40萬人次;運7飛機日利用率由3.7小時上升到6.32小時,平均客座率80.1%,1990年公司扭虧為盈。川航領導用事實說明:地方航空大有可為,國產民機前景廣闊。到1997年12月15日,川航3497號運7飛機結束10年飛行曆史光榮退役,川航將其命名為“創業”號永久陳列。

“七五”時期是中國民用飛機發展的“黃金時期”。航空航天工業部民機司段大揚、林立清在撰文回顧時認為,中國民機工業在“七五”時期開了個好頭,民用飛機型號研製生機勃勃,先後進行了24個型號的研製或改進改型工作,其中包括幹線飛機、支線飛機、貨機、通用飛機、直升機;至1990年年末,16個型號首飛上天,為“八五”民機繼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所有民機型號實行適航審定認證,三條飛機生產線和一條發動機生產線取得生產許可證,生產交付了近200架飛機和直升機,約100架幹線飛機、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獲得單機適航證。“七五”期間,出口22架民用飛機,實現了中國民機出口“零”的突破。

到1991年1月底,運7作為支線飛機的主力機型,累計安全飛行176555小時、169918個起落。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民航局於1991年3月4~5日在北京聯合召開“運7飛機安全飛行雙十五萬表彰和經驗交流會”。來自全國各地飛機製造部門和使用部門的200多名代表到北京出席會議。

江澤民總書記在會議報告的批示中勉勵大家“望繼續大力協同,確保生產質量和飛行安全,為發展我國航空工業和民航事業多作貢獻”。

李鵬總理在會議開幕前把大家請進中南海,代表國務院表示熱烈祝賀和衷心感謝。李鵬總理強調,我們國家應當發展自己的民航事業,我們現在正著手籌建國內幹線飛機工業;希望發揚運7精神,製造部門要敢於開拓,勇於創新,民航部門要很好配合,我們國家的航空事業就會大有發展前途。

到1991年7月,航空工業已向用戶交付72架運7飛機,其中63架在200多條航線上累計安全飛行超過20萬小時、20萬起落;為運7飛機配套的渦槳5甲1發動機已交付318台,累計安全運行超過40萬小時。運7飛機成為中國最大的支線航空機隊。

隨著運7在國內支線航空大量應用,機群不斷擴大,使用時間不斷增加,飛機及發動機在使用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間接危及飛行安全的深層次問題。航空工業對此非常重視。1991年7月,時任航空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張彥仲帶隊,組織民機司、質量司、計劃司、民用飛機開發公司、發動機總公司、機載設備總公司以及西飛公司、東安公司、西安遠東機械公司、保定螺旋槳製造廠的主管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同誌組成工作組,前往成都、西安走訪運7用戶。

張彥仲總工程師強調,從某種意義上看,運7飛機目前正是暴露各種質量問題的時候,越是在這種時候越不能掉以輕心,越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我們要從帶普遍性的問題中找出深層次的問題,認真研究解決措施和辦法,不能等出了質量事故再去整頓。

正在成都的中國民航局適航司副司長吳湘如在飛機維修現場對民航西南維修工程公司領導和航空航天工業部走訪運7用戶工作組的同誌們說:我們深深體會到,保證飛機持續適航比完成初始適航還要困難。從適航管理的角度看,飛機完成設計、生產,取得適航證投入航線運營,隻能說是一個開始;民用飛機要真正能夠達到最後服役的結束,最大量的工作是在持續適航。航空航天工業部派出這樣一個大的代表團走訪用戶,體現了航空航天工業部對從初始適航到持續適航全過程的重視。

吳湘如副司長滿懷深情地說:一架運7飛機達到1.5萬次起落3萬飛行小時的全壽命是很快的,走完這個全過程,闖出第一個國產飛機全壽命安全飛行的曆程,是製造單位、修理單位、維修單位,當然還有適航部門的共同責任。走好這個全過程,對整個民用航空工業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在運7飛機穩步進軍支線航空市場的時候,中美合作生產25架MD-82幹線飛機項目圓滿完成。1991年10月12日下午,上海航空工業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生產的第25架MD-82飛機正式交付給北方航空公司,這標誌著1985年4月開始的中美建交以來最大的航空技術合作項目圓滿成功。此前,雙方繼續合作生產10架MD-80係列飛機的合同於1990年3月經經貿部批準生效。航空工業民用飛機生產呈現幹線、支線齊頭並進的可喜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