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產民用飛機飛上祖國藍天一直是航空工業從業人員的理想。

在“軍轉民”過程中,航空工業的領導、員工從“找米下鍋”到“航空為本”經曆了一個曲折的曆程,逐漸認識到“民用飛機是航空工業最大的民品”。

民用飛機研製、發展幾起幾落的過程,反映出改革開放進程中航空工業領導和員工為實現理想不屈不撓奮鬥的曆程。

1991年4月17日上午,航空航天工業部在北京首都劇場舉行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40周年慶祝大會,10名專家榮獲航空金獎。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出席大會,並向在京的顧誦芬等4名專家頒發了航空工業最高榮譽———航空金獎。

薄一波曾長期擔任主管工業的副總理,他在慶祝大會上首先向航空工業全體幹部、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向全行業離退休的老同誌和所有為航空工業做出貢獻的同誌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親切慰問。

然後,薄老放下講話稿,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有人說中國航空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20年,我看,你們不要老說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航空工業如果能夠保持20年差距不再擴大就很不容易了。

話音未落,全場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持久不斷的掌聲來自會場1300多名航空工業機關幹部及在京企事業單位的代表,來自主席台上關心與支持航空工業的領導。這些行家們深知薄老這番真情實語的分量,深深體味到革命前輩語重心長的囑托和期望,更真切地感受到肩負振興祖國航空工業的使命與重任。

不屈不撓地走向市場

———從運7飛機說起

榮為人

研製生產民用飛機是中國航空工業改革開放30年中不屈不撓追求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通運輸迅猛發展,中國民航走上騰飛之路。2007年,中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達到365.3億噸公裏,旅客運輸量達到1.86億人次,貨郵運輸量401.8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122倍、80倍和63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3%、15.7%和14.4%。中國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迅速的航空大國。

迅速發展的民航運輸給航空工業帶來一個巨大的市場。改革開放初期,剛剛通過設計定型的國產支線飛機———運7迎來了大顯身手的好時機。運7飛機是第一種進入民航客運的國產飛機,在中國民用航空運輸市場上,曾經“半分天下”,成為國內航線最大的機群,為中國民用航空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從幕後走到台前

運7是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西飛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槳支線運輸機,1970年12月首飛。雖然當時中國還沒有建立民用航空適航管理製度,但是按照民用客機要求,運7要通過設計定型還必須突破三大關鍵:換裝發動機,完成補充靜力試驗,進行單發起降試飛。在第三機械工業部組織領導下,西飛公司和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安公司)等單位共同努力,1980年完成渦槳5甲1發動機的論證、設計、生產及鑒定試飛,補充靜力試驗工作也順利完成。1982年4月,航空工業部在天津張貴莊機場組織了運7單發起降試飛,驗證了運7作為民用飛機應具備的飛行可靠性。

幾天以後,國務院副總理耿飆和張愛萍接見參加運7飛機單發起降試飛的機組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張愛萍副總理說:“我們的運7飛機已經不是‘瘌痢頭’,而是年輕貌美的英俊少年了。”沒過多久,鄧小平同誌在中央一次會議上提出:“今後國內航線統統都要使用國產飛機。”

1982年7月24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運7飛機設計定型,投入小批生產。7月30日,國家正式批準運7飛機設計定型。運7-100是運7飛機第一種改進機型。為了達到民用客機運營要求,1984年12月底,一架運7基本型飛機飛到香港,由西飛公司和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合作,改裝電子設備、空調係統、內部裝飾,加裝了翼梢小翼,增加失速告警係統;駕駛艙改為三人體製,載客增加到52人。

改裝後的運7-100飛機從1985年11月20日到12月5日進行了長航線、大區域適航飛行,驗證改裝的設備、係統對我國地理、環境、氣候及機場設施的適航能力。除飛行表演外,共飛行6個航段、6次起落,共計飛行22小時17分。12名專家組成的適航鑒定小組認為,運7-100飛機改裝的設備性能穩定,儀表指示準確,雷達圖像清晰,信號強度優良,尤其是導航儀完全可以滿足複雜氣象條件下飛行和進場著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