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7飛機投入客運,推動了中國航空工業民用飛機的發展。“七五”期間,民用飛機研製、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86年3月,時任航空工業部民用飛機辦公室負責人朱育理在航空工業工作會議期間宣布:“七五”期間國產民用飛機將有較大發展。他說,麵對民用航空事業要大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中央對發展民用飛機實行保護政策的有利形勢,民用航空工業要抓住時機衝上去。
“七五”時期航空工業在運輸機方麵的規劃是:20座以下的飛機有已獲得型號合格證的運12多用途輕型運輸機,在取得國際適航證後爭取向國外出口;30~40座的飛機準備同國外合作研製;50~60座的運7係列飛機要逐年增加,使之成為今後5年國內航線使用的重點機種之一;80~100座飛機由運8改氣密艙,成為軍民兩用、客貨兩用的混合型飛機;150座飛機是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裝配的MD-82飛機,準備1987年首架上天,5年內生產25架。此外還有通用飛機和直升機方麵的規劃。按照這樣的布局,民用飛機基本上可以涵蓋不同座級需要。在這些飛機中隻有MD-82是噴氣式飛機,其餘都是螺旋槳飛機。
與此同時,在民用航空體製改革過程中,地區、部門興辦航空運輸和專業航空方興未艾。據統計,至1986年2月,全國各地有12家航空公司已經組建或正在組建。這也為國產飛機開辟了新的市場。1986年10月10日,四川航空公司購買了2架運7、1架運12,成為第一家購買國產飛機的地方航空公司。
剛剛邁向市場的航空工業想方設法讓人們接觸國產飛機,了解國產飛機。1986年4月10~20日,航空工業部在北京主辦了首屆國產民用飛機展覽會,以實物、模型、錄像、圖片等方式展出16種飛機23個型號以及2種熱氣球、1種模擬機和7種農業飛機的投標方案,約2萬名觀眾參觀了展覽。4月11~15日在首都機場舉辦了飛行表演。5架國產飛機———運7-100、運11、運12Ⅱ、運8、運5共飛行40個起落,1000多人乘坐了飛機。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防科工委、經貿部、石油部、海洋局、民航局等部委領導以及一些外國友人參觀並乘坐了飛機。
1986年4月29日,運7飛機正式投入客運,首航儀式在安徽合肥駱崗機場舉行。崇尚務實的人們以最簡樸的方式見證了中國民用飛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10時10分,46名旅客和部分新聞工作者乘坐運7B-3460號飛機從駱崗機場起飛,11時17分飛抵上海虹橋機場,下午按計劃返回合肥。自此,國產飛機正式在國內航線投入客運飛行,打破了進口飛機一統天下的局麵。
隨著民航事業飛速發展,在國家優惠政策支持下,運7飛機生產銷售也出現良好勢頭。1986年10月22日,在曆時7天的國產民用客機訂貨會結束時,中國民航與西飛公司簽訂了分批購買總共40架運7飛機的合同與協議。
實事求是地說,“六五”、“七五”期間,運7飛機成功進入民用航空市場離不開黨和國家領導人大力支持,依靠的是國家對航空工業的保護政策,也有賴於民航運輸部門對國產飛機的期盼與支持。隨著運7飛機逐漸成為民航國內航線最大的機隊,航空工業逐步了解了市場對民用飛機的要求,認識到以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飛機就是產品,工廠完成研製、生產,交付用戶就算完成任務;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飛機就是商品,不僅要體現製造價值,還要在運營中體現使用價值,這樣才能贏得用戶,占領市場。
運7飛機以不俗的業績贏得用戶青睞。據首開運7航線的民航安徽管理局統計,到1987年運7投入客運一年時,安徽民航5架運7飛機共飛行近2700架次,累計飛行5500多小時,安全飛行200多萬千米,共運輸旅客97800人次、貨郵1500噸,總周轉量500多萬噸公裏;運7客座利用率將近90%,載運率超過80%,均超過民航總局考核指標,成為國內同類飛機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