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殲7M飛機第一次與西方戰鬥機模擬實戰,也是國外飛行員第一次在殲7M上實彈打靶、模擬空戰對抗飛行。打靶結果證明殲7M的火控係統精度比原殲7的瞄準具精度提高1倍;巴方飛行員認為“幻影”Ⅴ飛機除續航性能外,空戰是打不過殲7M飛機的;與F-16相比,雖然殲7M的雷達和機動性都不如F-16,但可以與之周旋。試飛證明殲7M飛機改型很成功。9月15日,巴空軍賈瑪爾中將對中航技副總經理劉國民說:“這次試飛課目進行得很順利,飛機很1985年5月,巴基斯坦空軍正式發出長達24頁的“佩刀”Ⅱ項目招標書,提出改進和提高中國製造的殲7M,並將其發展成為多用途戰鬥機;要求接到招標書好,加深了我們對殲7M的了解。飛機打靶非常成功,你們專家的工作很好。”

的各公司按巴基斯坦空軍對飛機改進的設想提出方案。此時,中國殲7飛機的製造廠家———成飛公司實際上是與美國的飛機公司站在同一競爭行列中。

1988年年初,巴基斯坦空軍評估聯合研製的“佩刀”Ⅱ項目和增購美國F-16戰鬥機的結果是放棄“佩刀”Ⅱ項目。

此刻,承擔項目的中方單位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決定項目成敗的技術風險,已經讓位給市場經濟中決定項目命運的投資風險。為了發展中國的出口後繼機,中航技領導經過慎重討論,統一意見,承擔200萬美元投資風險,支持成飛公司與美國格魯門公司共同發展超7飛機。1989年,由於美國製裁,超7合作中止,但中方研製沒有停步。

改革開放以來,打開通向世界大門的中國航空工業盡管在國際合作道路上一路磕磕絆絆,但是走向世界的決心始終堅定,邁向世界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

1991年1月17日晨,海灣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在現代高科技背景下進行的局部戰爭。戰爭中空中打擊的絕對優勢引起人們對空軍的重新認識,影響到此後航空武器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第三代戰鬥機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主力戰鬥機,發達國家開始研製下一代戰鬥機。中國航空工業在開發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了解到,發展中國家大量第二代戰鬥機即將退役,麵臨著高技術條件下現代戰爭的挑戰,迫切需要更新飛機,提高綜合作戰效能。巴基斯坦空軍在“佩刀”Ⅱ項目取消以後一直關注著中國殲7後繼機發展和超7項目。1992年,中巴專家經過幾個回合交流,進行項目可行性論證,5月底在巴基斯坦就合作進行超7項目達成一份紀要。至此,中巴雙方合作研製發展超7的大門再次打開。

到2003年8月25日首飛的時候,中巴將超7更名為“梟龍”/JF-17。

四、到國際市場上搭建中國的舞台

“梟龍”是中巴雙方共同投資研製的全天候、單發、單座、多用途輕型戰鬥機。遵循“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原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由巴基斯坦空軍參與開發,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牽頭,成飛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航技承擔研製。

1999年6月28日,時任中航技總經理楊春澍與巴基斯坦空軍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中巴合作研製S-7/FC-1飛機的合同》。從過去完成計劃經濟體製下的任務到如今執行市場經濟下的項目,參與各方都麵臨著轉變觀念、轉換機製的重大變革。這是一段痛苦的經曆,又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必須麵對和認真解決的過程。

中方項目各單位按照專業化分工原則,發揮各自優勢承擔相應工作:中航技發揮商務優勢,負責合同管理、元器件采購,同時也承擔外彙風險;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作為主設計單位,承擔飛機設計、試驗等技術方麵的工作;成飛公司作為生產廠,承擔飛機製造、首飛任務;中國一航總部承擔起協調及綜合管理職能。

在“梟龍”飛機研製過程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科研人員始料不及的是,一直“懸而未決”的研製計劃一旦確定便猛然提速,沒有緩衝餘地。當時,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承擔的重點型號飛機設計定型與重點型號雙座機發圖正在緊張進行。幾項任務撞在一起,把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擠到了懸崖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