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梟龍”研製勝利最關鍵的是時間,最緊迫的是時間,最急需的也是時間。盡管航空工業是高科技產業,但科學管理一直是航空工業的“軟肋”。過去,大家靠拚體力、延長勞動時間創效益;如今,人們向科學要效益,靠管理保進度、促效率,確保“梟龍”研製高效率、快節奏運行。
俗話講,“時勢造英雄”。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求高……按照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肯定幾個重點型號項目無法照顧周全,這不是靠搶時間拚體力就能解決問題的。飛機設計的各種程序一道都不能省,“梟龍”飛機八大項地麵試驗和數百項小的試驗一個都不能少,幾萬張A4標準頁的設計圖樣一張也不能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重視管理創新,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建立起一整套與國際水平接軌的並行工程、項目管理、質量與可靠性管理係統,再造了高度平行交叉的嶄新流程。
為確保“梟龍”飛機和重點型號飛機研製質量,所領導提出“為搶時間設計工作超常規平行交叉進行,但絕不能超程序跨階段進行”的原則,一切超常規的工作都建立在科學嚴密的基礎上,用科學管理將原本首尾相接的一串串流程編織成網,有條不紊,忙而不亂,確保“梟龍”飛機研製質量和節點目標。與以往研製新機相比,“梟龍”研製周期縮短了1/3~2/3的時間。
數字化技術在“梟龍”研製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梟龍”研製以全機CATIA和CADIS數字模型為製造依據,百分之百3D/2D發圖,主要結構件可以通過數模傳遞直接進行數控編程和加工。將傳統的模擬量傳遞轉為數字化製造,提高了零部件製造精度、質量和協調性,大大縮短了研製周期。
成飛公司兩個月完成數字化模線設計3000多項(傳統方法要超過6個月完成),僅用4個多月完成數字化工裝設計2300多項(傳統方法也要超過6個月),使生產周期縮短了一半。“梟龍”飛機233項主要結構件的設計、工藝、加工、檢測實現了數字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突破了製造“瓶頸”。數控加工已成為“梟龍”飛機製造“攻城拔寨”的生力軍。2002年年初,成飛公司數控加工中心領受了近300項數控零件加工任務,其中包括整體框在內的95項零件在高速機床上完成加工;設備運轉由過去3000~6000轉/分提高到10000~24000轉/分,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和表麵質量。這些整體結構件的技術含量和加工難度超過以往任何軍機。
2003年8月25日,“梟龍”01架原型機在成飛公司首飛成功。9月2日,巴基斯坦空軍高層參加了飛行儀式,原來對外的型號超7(Super-7)正式更名為“梟龍”/JF-17。
2004年6月15日,中航技與巴基斯坦空軍簽訂JF-17在巴基斯坦合作生產的主合同和技術改造生產線合同。
2005年4月5日上午,時任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穆沙拉夫和中國一航副總經理耿汝光出席在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舉行的“梟龍”/JF-17飛機生產線開工儀式。巴空軍人士稱,預計到2011年這種戰鬥機的年產量將逐步增加到25架;到2010年,60%的機體結構和80%的航電設備將能在巴基斯坦生產。
“梟龍”問世並將生產線輸出到國外,表明中國航空工業在改革開放中實實在在地邁出了走上世界舞台的一大步。“梟龍”項目的成功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航空技術上的進步、管理觀念和技術的變革,還有市場營銷上的轉變。這些對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