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航集團“陣地前移”、“軍民結合點上移”說起
榮為人
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航空工業在三線地區建設的一家軍民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1964年11月按照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建設大三線”的戰略決策,由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批準創建,由內地航空工業企業對口包建。來自全國16個省市、35家航空工廠的1萬多名優秀幹部、職工憑著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忠心,懷著建設三線的滿腔熱血,曆盡艱辛,按照“靠山、分散、隱蔽”原則,在貴州省跨越4個地市、8個縣,綿延800多千米的範圍內,新建起45個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猶如一把珍珠散布在貴州高原,在位於祖國戰略大後方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建起了航空工業殲擊機生產基地。
貴州航空工業當年是按照年產300架殲7飛機、600台渦噴7發動機的生產能力設計的。各個工廠按照專業化生產布局,涵蓋了飛機、發動機、機載設備各個係統,整個基地生產配套程度達到70%。貴州航空工業的建設者們在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的同時,抓緊進行生產準備工作。在還不完全具備試製、生產的條件下與老廠協作,1970年,貴航集團生產的第一架飛機———殲6Ⅲ就飛上了藍天,並且成功製造出第一台渦噴7發動機。
此後,在40多年時間裏,貴航集團先後生產交付殲6係列、殲7係列、殲教7係列共20多個型號1300餘架飛機,研製出“山鷹”高級教練機;近百架飛機通過外貿出口到7個國家。貴航集團生產交付渦噴7、渦噴13兩大係列16種型號航空發動機共3700多台,裝備了殲7、殲8係列主戰飛機,撐起國產航空發動機“半邊天”。
在20世紀80年代“軍轉民”過程中,貴航集團把“死棋”走活,開始了“第二次創業”。貴航集團緊緊抓住“航空為本”、“軍民結合”,確立了飛機、發動機、汽車零部件生產的發展優勢,培養起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中國一航戰略轉型中,貴航集團加快跨越發展的步伐和進程,按照大集團戰略和相關多元發展思路,打造了一批具有專業優勢的產業集群,提高了資本運作的能力,增強了核心競爭力。
(一)
1978年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三線建設中誕生的貴航集團在1979年以後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生存危機。在軍工企業大規模“軍轉民”的形勢下,當年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靠艱苦奮鬥能夠克服的困難,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成了製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交通不暢、信息不靈、人才外流……山溝裏的企業怎能和位於中心城市的企業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展開競爭呢?
那時,麵對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原有飛機型號轉移到內地生產的局麵,貴航集團幹部職工深知航空產品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隻有不斷發展新的產品,企業才能在航空工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經過調研、分析,貴航集團決心抓住空軍飛行訓練的需要,在原來生產殲7飛機的基礎上研製生產超聲速高級殲擊/教練機———殲教7飛機。
1979年貴航集團開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殲教7飛機。1985年7月5日,第一架殲教7飛機首飛上天,成為貴航集團從仿製到自行研製飛機的裏程碑。1987年6月,殲教7飛機與強5Ⅲ、運12飛機一起在法國巴黎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展出,引起轟動。這是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第一次參加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貴航集團研製的殲教7飛機也被譽為“亞洲明星”。
業內人士說,殲教7是個好飛機;但是殲教7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盡管當時國內市場還未打開,1989年,貴航集團在殲教7飛機設計定型後又以18個月時間研製成功出口型的殲教7P型機。殲教7飛機是先出口、後裝備部隊的,這在我國飛機發展中也是罕見的。
就在貴航集團研製的殲教7飛機即將上天的時候,1985年國民經濟調整,73家軍工企業要下放地方;當時航空工業領導機關也曾考慮把貴航集團下放給貴州省。而“亞洲明星”的問世,為貴航集團在航空領域站穩腳跟、有所發展、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貴航集團抓住國家調整三線企業的時機統籌規劃,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將散布在貴州省4個地、市8個縣的企業調整搬遷到貴(陽)黃(果樹)高等級公路沿線地區,形成分布在貴陽—平壩—安順三點一線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