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應了中國的老話“一山不容二虎”,同屬中航二集團的昌河汽車公司與哈飛汽車公司沒能攜手合作,反倒成了競爭對手。“兩強相遇”的結果是兩敗俱傷,連累得“中航科工”業績下滑。客觀與主觀上的原因也許不多,但是一項項問題疊加而得不到化解的結果實際上就造成幾何級數的放大效應,細細分析,也許壓垮駱駝的隻是最先掉在背上的那一根稻草。
實事求是地說,這幾年航空軍工企業體製改革多是圍繞做大做強航空主業,不太關注如何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壯大支柱民品,如何發揮市場與資本的作用化解風險。就在人們不經意間,當年推動中國直升機事業走出困境的航空汽車產業遇到了波折。從2003年起,昌河汽車公司與哈飛汽車公司都走了下坡路,昌河汽車公司已連續兩年虧損。
2008年,第200萬輛汽車已經下線的哈飛汽車集團推出“哈飛汽車事業複興計劃”,堅持回歸微車主戰場的戰略,力爭在全國把微車(含微型轎車)做到數一數二,三年實現“哈飛”汽車全麵複興,再創航空汽車的輝煌。哈飛汽車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連剛2008年4月在接受記者訪談時指出“做大微車,做強轎車,提升品牌,跨越發展”是哈飛汽車公司上下認同的發展戰略,我們會首先集中優勢資源,優先發展我們的主戰場———微車;我們希望能夠成為微車市場的領導者。他說,微車進入的門檻很高,沒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很難進入;微車是我們更擅長的領域,所以現在我們重新回歸微車主戰場。
曾連續6年雄踞中國微型車企業榜首的昌河汽車公司提出了“五年振興計劃”,到2011年要確立在國內小排量汽車行業的領先優勢,初步實現“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企業願景。昌河汽車公司總經理周世寧2008年6月在“2008中國節約型社會與小排量車發展高峰論壇”上說:把微型車做好,還能夠可持續發展,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深有感觸地說,在汽車領域裏,微型車的技術含量最低,誰都可以幹;但是長期做第一,能夠生存,確實很難。
2008年6月,就在中國航空工業麵臨又一次重大改組的時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籌備組副組長譚瑞鬆表示:即將成立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作為中國大型製造業集團,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的決心和信心不會改變;我們將同步規劃航空、汽車兩大主業,近期在政策、資金等方麵向汽車產業傾斜,同時創新體製和機製,舉集團全力發展汽車產業,把中國航空汽車產業做強做大。
當時有關分析人士認為,譚瑞鬆講話所透露的信息表明,即將成立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突破原來的產業局限,定位在“中國大型製造業集團”;航空與汽車同為集團公司兩大主業。舉集團全力發展汽車產業的決心不僅對哈飛汽車公司和昌河汽車公司兩大微車企業具有重大意義,對目前航空工業中與汽車行業相關的企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航空、汽車兩大主業共同發展,中國航空工業重組給國企改革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
三線建設從1964年起至1980年曆時17年,涉及我國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國家累計投資2052億元,先後安排了1100多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其中,向國防科技工業投資近300億元,建設了一批核、航空、電子、兵器、船舶、航天工業的科研生產基地。
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三線調整改造重大決策,確定三線企業調整改造的主要任務是調整企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進行技術改造。由此,三線企業廣大幹部職工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七五”至“九五”期間,國家共規劃安排了三線調整項目274個,後經合並、改製、重組等調整為201項。截至2002年年底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項,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00.48億元。
三線建設中,航空工業在貴州建立了製造殲擊機的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陝西建立了製造運輸機的漢中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湖南建立了一批航空配件廠,在洛陽建立了研製空空導彈的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簡稱導彈院)。這些企業在改革開放30年中的發展變化彰顯了三線航空企業頑強的生命力,體現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核心力量和支柱作用。三線企業以艱苦奮鬥的光輝曆程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把企業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