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昌河汽車公司“滾動發展”不同,哈飛汽車集團三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推動汽車生產完成了三次跨越。

1991年4月,當時的航空航天工業部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共同確定哈飛汽車集團微車生產線改造為部、省、市“一號工程”,目標是3年後投產形成生產能力,5年後達到年產5萬輛車的生產能力。9月23日,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微車生產線破土動工。入冬前完成的土建工程都是幹部員工一鍬一鎬挖出來的,為公司節省了四五百萬元。

1994年9月20日,“一號工程”竣工投產,哈飛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簡稱哈飛汽車公司)同時成立,開始了“哈飛”汽車生產新階段。1995年,包括單排座貨車、雙排座貨車、廂式客車的“哈飛”係列微型汽車共產銷42500輛,銷售收入20億元,均比上年翻了一番,實現了哈飛汽車公司第一次跨越。

1998~1999年的“雙加”工程是哈飛汽車公司第二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公司投入1.98億元擴建了焊接、塗裝、總裝3條生產線,年生產能力提高到20萬輛,平均每1.85分鍾生產一輛汽車。

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哈飛·中意”為“哈飛”汽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996年,哈飛汽車公司與來訪的意大利賓尼法瑞納公司高層人士確定,將開發“中意”車作為雙方第一個合作項目。哈飛汽車公司與國外知名公司合作,聯合設計、開發的汽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商標,結束了中國微型車多年來一直引進或仿製日本汽車的曆史,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汽車產業迅速發展的“中意之路”。

1999年,“哈飛·中意”麵世。不同於日係微車的造型吸引了消費者目光,一下子引起市場關注,提升了“哈飛”汽車在市場上的形象,提高了企業知名度,訂貨大幅提升。當年“哈飛”汽車生產8.6萬輛,銷售8.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和50%。2000年汽車生產12.2萬輛,銷售12.4萬輛。兩年邁出兩大步,連創曆史最好水平,實現了“哈飛”汽車曆史上第二次跨越。

2000~2002年“哈飛”微車連續三年產銷量全國排名第一,人們幾乎忘記了哈飛公司主業是製造飛機和直升機。2003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哈飛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崔學文到北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他在接受《中國航空報》記者采訪時,一見麵就說:“從全國人大開會到現在,來采訪我的十多個記者沒有問航空的,都是采訪有關汽車工業發展的問題。”那時,哈飛公司銷售收入已經從1998年的20億元猛增到2002年的60億元,航空主產品直9直升機、運12飛機市場形勢越來越好,民用支柱產品———汽車已經形成年產30萬輛生產能力,2002年在汽車行業綜合排名第五位。

生產轎車是哈飛汽車公司苦苦追尋的夢想。在微車生產領域取得驕人業績以後,哈飛汽車公司將目光投向轎車。2001年3月,年產20萬輛轎車的“新一號工程”破土動工,曆時7個月在上凍之前實現暖封閉。2002年5月28日,“哈飛·賽馬”下線,1年後“哈飛·路寶”下線,2005年4月7日,“哈飛”汽車第一款三廂轎車———“哈飛·賽豹”Ⅲ下線……哈飛汽車公司又實現了第三次跨越。

從1982年到2003年,哈飛汽車公司用10年多時間生產了100萬輛汽車,到2008年3月25日,第200萬輛汽車下線僅用了4年多時間。哈飛汽車公司在航空工業民品生產中創造了新的輝煌。

三、輝煌之後的思考

“軍轉民”以來,航空工業在軍品研製和民品生產中創造過無數輝煌業績。在這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中,“昌河”汽車與“哈飛”汽車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仍大大高於昌飛公司、哈飛公司兩家企業航空主產品的知名度。按照“強強聯合”的規律,兩家汽車企業若是南北聯手,不說“打遍天下無敵手”,恐怕在中國小型車市場上也能稱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