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形成規模生產,昌飛公司投資4632萬元,在1992年建成一條年產1.5萬輛微車的生產線,當年就生產了8088輛微車,比上年4323輛翻了一番。1993年“昌河”汽車生產超萬輛,達到12164輛微車。1994年,昌飛公司跨上年產2萬輛汽車的台階,這一年生產了20040輛汽車。

其後,昌飛公司又著手進行年產4萬輛的生產線技術改造,分3年投資4655萬元,增加衝壓線、塗裝線的設備,擴充改造焊裝線、總裝線。1995年11月,生產線改造通過國家驗收,形成雙班綜合年產4萬輛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微車25020輛,銷售25067輛,市場占有率達到17%,在全國汽車行業排名第14位。1996年昌飛公司突破汽車生產能力,在年產4萬輛的生產線上生產了42194輛微車,銷售40618輛,市場占有率上升到26%,居全國汽車行業第10位。1997年,“昌河”汽車共生產70118輛,銷售70043輛,微車市場占有率上升到31%,居全國汽車行業第8位。按照規劃,昌飛公司於1996年12月又開始了年產7萬輛的技術改造,然後再在7萬輛基礎上滾動發展到年產10萬輛。1998年11月28日,昌飛公司跨地域兼並安徽合肥淮海機械廠,實現了低成本擴張,形成跨地區生產、經營的戰略格局,總生產能力達到年產15萬輛,邁進了汽車工業規模生產的門檻。

汽車市場培育和發展有一個過程。“滾動發展”使“昌河”汽車生產緊緊追隨市場開發步伐,既發揮了市場對生產的牽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昌河”汽車賣方市場,又避免生產能力過剩造成企業投資回收緩慢、經濟效益下降的惡果,較好地解決了生產上規模與資金短缺的矛盾,使經濟增長呈現迅猛增長的勢頭。現在,昌河汽車公司已有景德鎮、合肥、九江3個整車生產基地和九江發動機生產基地,具備年產30萬輛整車和15萬台汽車發動機的生產能力。

二、艱苦創業,奠定輝煌

哈飛汽車集團引以為自豪的是———在我國微車行業中,哈飛汽車集團是唯一沒有合資背景的大型企業。從20世紀80年代創業初期作坊式的零敲碎打到如今年產40萬輛汽車的規模,從最初借鑒先進經驗、引進技術、聯合開發到今天自主研發,從單一的微型汽車到形成中高級轎車五大係列近百個品種……哈飛汽車集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哈飛公司總經理曲景文說,改革開放以來,民品生產保證了公司正常運轉,同時在企業各個層麵上使人們實實在在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作用。現在哈飛公司有“吃飯”的產品———運12,有“當家”的產品———直9係列直升機,有合作的產品———與法國聯合設計、生產的EC120直升機,民品貢獻功不可沒。

在我國直升機發展曆史上,直9引進、研製成功並國產化,使中國直升機技術一步跨越30年,我國直升機事業邁上了現代化的台階。與以往國家批準立項、下達任務和經費的做法不同,當時按照“撥改貸”的政策,哈飛公司自主貸款完成直9引進和國產化任務。

20世紀80年代是直9研製最緊張的時候,也是哈飛公司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原來承擔的直5直升機已經在1979年停產,自己研製的運11找不到用戶;為了開辟國際民用飛機市場,哈飛公司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自籌資金率先在國內第一個采用國際通用適航標準,開始設計、研製民用飛機———運12。盡管航空主業產品任務為零,公司領導班子決心就是貸款也要上直9。那時候,公司主要靠民品生產的收入運轉,液化氣鋼瓶、高速軋機、醫藥包裝機械等成為公司的支柱民品。汽車製造為哈飛公司民品生產打開了又一扇大門。

1980年,哈飛公司開始了“保軍轉民”戰略調整。在一個長30多米、寬15米的老工房點焊室裏,長於飛機製造的一群精兵強將走上了“哈飛”汽車研製之路。1982年7月25日,我國第一輛微型載貨汽車———“鬆花江”微車完成總裝;1983年通過部級鑒定,準備批量生產。同年,哈飛公司決定按照汽車生產規模經濟的特點建立年產萬輛汽車的生產線。1985年,年產萬輛的汽車生產線全麵投產。1986年,哈飛公司在引進微型貨車基礎上開發了雙排座貨車;加長軸距和車身,開發出用戶歡迎的加長型單排座貨車,豐富了車輛品種,打開了市場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