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1996年10月15日的《中國航空報》,一版報眼刊登了一則不長的消息———《貴液廠股份製改造啟動》。消息中說“9月24日這一天是貴液廠建廠30年來最熱鬧的一天”,“買股票成了貴液廠最大的熱點。”
其後不久,時任貴液廠廠長李利於10月26日在上海接受了《中國航空報》記者采訪。作為貴液廠的當家人,李利介紹說:貴液廠把效益最好的一塊投入到股份製公司,並將全方位地支持股份製公司。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要更好地發展我國的液壓技術,進而取代進口產品,稱雄國內,走向世界。
“力源液壓”是由貴液廠獨家發起的股份公司,股本總額5110萬股;其中獨家發起人貴液廠持有國有法人股3610萬股。在1500萬股社會公眾股中,公司職工股占150萬股;每股發行價為5.80元,扣除400萬元發行股票費用,共募集資金8300萬元。
如今,“力源液壓”已經走過12個年頭;當年的貴液廠廠長李利從“力源液壓”創建起連續三屆擔任貴州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曆了股份公司創業、成長、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上市公司老總裏也是小有名氣的人物。
談起“力源液壓”的發展曆程,李利董事長說:雖然力源液壓股份公司地處相對封閉的貴州三線地區,但是領導班子的思想並不封閉,觀念也不落後;在許多軍工企業的領導者還不清楚股份製和上市公司是怎麼回事兒的時候,我們已經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了。他微笑著告訴記者,“力源液壓”不僅是“航空工業第一股”,還是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貴州省第一家在上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開創了多個“第一”。
麵對記者“航空軍工企業改製上市為什麼沒有從沿海企業開始,反而是三線企業拔了頭籌”的疑問,李利董事長坦言這都是被逼出來的出路。“力源液壓”1996年改製上市的時候機遇與挑戰並存。發起成立“力源液壓”的貴液廠是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貴航集團)所屬的一家三線軍工企業,1965年大搞三線建設時由南京金城機械廠援建,按照“靠山、分散、進洞”(山、散、洞)原則,選址貴州省西北的大方縣羊腸壩,主要車間就建在山下烏鴉洞內一座四層樓房裏。抗戰時期,中國第一家航空發動機廠就建在這裏。1980年2月8日,一塊200多噸重的巨石墜落到樓頂,把貴液廠“砸”出了山洞,工廠隨後整體脫險搬遷到距貴陽市43千米的遠郊———貴陽市烏當區新場鄉下大壩。以後隨著貴航集團“陣地前移”戰略,為適應民品開發走向市場的需要,貴液廠又在位於貴陽新添寨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籌建民品分廠,開設經營“窗口”,開始了第二次搬遷。
在20世紀80年代軍工行業大規模“軍轉民”的形勢下,貴液廠選擇開發工作原理相同、生產工藝相近的民用產品,建成我國高壓軸向柱塞式液壓泵/馬達研發、生產的專業化企業,為長遠發展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1986年1月,貴液廠開發的為大型挖掘機配套的係列柱塞式液壓雙聯泵和柱塞式液壓馬達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技術鑒定,產品各項技術性能達到國外80年代初先進水平。1990年6月,《人民日報》、《工人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先後刊登了貴液廠研製的為“長征”係列火箭配套的航天液壓泵通過鑒定的消息。貴液廠通過引進德國力士樂專利技術,借助軍工技術優勢,自行研製開發高壓柱塞液壓泵/馬達、轎車球籠式等速萬向節及液壓係統,提高了產品技術含量,增強了企業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八五”(1991~1995年)是中國改革開放推進最快的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形成了總體開放的格局。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達到12%,是同期世界各國中經濟增長最快的,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波動最小的時期。經濟體製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民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建立;提前五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經濟實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