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06年6月,您擔任中國一航總經理後,提出來要推行“三化”,在2006年底2007年初又陸續提出“四化”“五化”,現在明確提出“五化”,其中“市場化改革”和“國際化開拓”是後來才加進去的,從“三化”到“五化”,這期間經曆了怎麼樣的思考曆程?
林左鳴:2006年提出“三化”的時候,有一個前綴:堅持社會主義市場取向的改革,實現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產業化發展。這不是我個人的意見,而是集團公司領導班子集體的智慧。
當時也提到要推進國際化開拓,但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什麼時候是最恰當的時機?有沒有能力融入?怎麼融入?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市場化改革也有一個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比如說我們要麵向社會公開招聘高管,就是要打破多年來政府機關沿革下來的等級工資製,采取談判工資。推廣年薪製以後,同樣是“正局級”幹部,由於市場表現和經營業績不同,個人的收入差距非常大,這本身就是一種市場化改革。現在我們強調市場化改革,主要是針對我們內部再造,就是要把這種改革擴展到整個企業內部組織,對外我們早就是市場化運作了,簽合同、賣產品、做服務,哪點不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呢?市場化改革對於我們整個集團的戰略調整來講是一個很有力的“推手”,不推進市場化改革,“兩融”、“三新”也將成為空談,這與集團整個大的戰略變革是緊密相關的,但真正做到市場化改革還需要一個過程。
接下來,我們還要推進EVA考核。如果沒有市場化意識,EVA考核也做不下去,一個經營者,按照EVA規則發放獎金,可以不封頂,但並不是馬上給你,一年給你20%,這實際上已經不是簡單的幹部製度和分配製度的改革,而是把經營者當做人力資本來考慮。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中央也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這種有利的大環境,意味著我們提出市場化改革的戰略時機成熟了。
記者:在貫徹“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戰略思路時,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林左鳴:貫徹集團公司的戰略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要大刀闊斧改革,又要保持穩定,寧肯多出成本。我們不能像當年國企脫困一樣,采取下崗、買斷工齡等“減法”,這在當時是正確的做法,現在就不合時宜。我們現在要做“加法”,要利用新的上市公司平台,來進行專業化整合,進行內部流程再造,以此來提高生產力水平,形成更大的規模、更高的EVA值。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些資產會分離出來,我們將建立地區資產管理公司,使其融入非航空業務,比如地產、商貿、服務等行業。所有這一切,都必須用“加法”來做。短期內我們的成本可能會增加,效益不是很明顯,但隻要完成這一輪改革,厚積薄發,以後的發展將會勢不可當。由於美國“金融海嘯”的影響,全球經濟出現了整體不景氣,這對我們做“加法”確實造成一些障礙,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堅持做“加法”。
記者:您對集團公司未來的產業規劃有什麼設想?
林左鳴:2008年,冰凍、地震、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們非航空類民品的經營帶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2009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將表現得更加嚴峻。針對當前的經濟危機,我們提出黨政一把手要重視市場營銷,要從訂單、質量、服務、現金流等全方位關注,把目光投向未來發展上,做到未雨綢繆。
思考未來的產業發展規劃,就不得不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做一個分析。為什麼會產生這次經濟危機?表麵上是金融監管出現問題,在我看來,根本原因還在於IT泡沫出現以後,沒有一個類似IT的新技術來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值得重視的是,今後的經濟發展對技術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創新的周期縮短,過去我們說技術創新的長波理論,50年一個長波,其實,一個長波裏麵有很多短波,現在波長被壓縮了,必須不斷地推出新技術,而且新技術必須很大程度上寄托人們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