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目標在中國一航的時候就提出來了,那是在黨的十七大剛開過後不久。緊接著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針對這一現實調控政策,一般企業可能會選擇“收縮”戰略,而我們卻提出挑戰“萬億”目標,並沒有“收縮”。當時有人不是很理解。現在為了應對經濟危機,中央提出要擴大內需,防止經濟下滑,有人認為我們是“歪打正著”。實際上我們始終認為,航空工業作為高科技產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了是要重點發展的,因此我們當時提出挑戰“萬億”的目標,即便是在中央提出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樣的宏觀調控下,也仍然是正確的。因為黨中央還提出要調整結構,因為我國經濟存在嚴重結構性的矛盾,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產值與規模所占比例還太小,而粗放的、非集約產業的產值所占比例很大,這種經濟結構是需要調整的。航空工業屬於高科技產業,屬於“保”的範圍,需要大力發展。我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央的精神,提出挑戰“萬億”目標。

長期以來對經濟學的思考使我明白,當全球經濟從過去的實體經濟、物本經濟轉向廣義虛擬經濟和人本經濟的時候,用航空工業的語言來描述,整個經濟狀態就從“靜安定”走向了“靜不安定”,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速度變得很重要。第二代飛機是按“靜安定”狀態設計的,即所有翼麵的升力彙集點和飛機的幾何重心是一致的;到了第三代飛機,發展成“放寬靜安定”,也就是“靜不安定”,所有翼麵的升力矢量合成作用點和飛機的幾何重心並不一致,因此必須通過電傳技術,敏捷地控製各個翼麵,實現正常飛行。

我認為,中國的經濟正是處在一種“靜不安定”狀態,必須維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這就好比一輛負重的獨輪車,必須一路小跑往前推,太慢了就會倒下去;又好像一隻轉動的陀螺,必須不斷給它新的動力,才能正常運轉,所以靜不安定經濟狀態,速度為王。集團公司提出挑戰“萬億”的目標,就是基於對宏觀經濟狀況的認識和判斷。我們這樣的企業成本是剛性的,甚至呈棘輪效應,隻增不減,沒有速度,形不成規模,往往就維持不了健康的發展。而提出挑戰“萬億”,當時確實有點“賭”的性質,現在越來越覺得,我們這把沒“賭”錯。企業管理者做出重大戰略決策,一定要了解宏觀經濟,對宏觀經濟走向要有較為準確的把握,因此隻研究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研究經濟。

企業的發展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我認為企業家有七種精神特質,其中有一種是進取精神。如果我們不提“萬億”目標,很多人就不知不覺進入了“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的所謂“小康”境界,就會不思進取。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就是“叢林法則”,優勝劣汰,不進則退、慢進則退,如果我們航空工業的主力軍不能發展壯大起來,就會有很多競爭者冒出來爭奪航空工業市場,反客為主。其實,在今天的經濟發展中,經濟永遠不會過熱,如果有問題,那不過是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而絕不可能是速度太快的問題。我們今天在憂患汽車產業太分散,全國的轎車產量加在一起趕不上西方1~2家汽車公司的產量,造成這個原因應該是原有的汽車企業發展太慢了,結果引來了國內外紛湧而至的競爭對手,對此汽車行業已經有了深刻教訓,如果航空工業固守現有的體製機製,不出10年就會重蹈汽車行業的覆轍。我們應該引以為戒,要有憂患意識。我們必須下決心進行重大戰略轉移,否則,我們航空工業的前景就很危險。

要實現“萬億”目標,顯然不能照搬過去的思維來做。以前我們軍工企業立足於打仗,地處三線,有國家的指令性計劃,旱澇保收不需要我們到市場上去尋找商機,市場就是國家的采購計劃,這是一種“靜安定”狀態。到了今天,情況變化了,我們當然必須到最能捕捉到商機的前沿陣地上去占據市場的橋頭堡。

不做“減法”做“加法”,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