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11 月,北京市友誼商業服務公司與日本東京丸一商事株式會社在東京合資開辦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我國對外開放以來的第一家境外合資企業,拉開了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序幕。
經過80 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80 年代後期開始迅猛發展起來。到1995 年6 月底,我國各類境外企業已達4739 家,中方累計投資
期發展戰略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跨行業、全方位的跨國經營格局,並且發展勢頭強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從總體上說,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從政府層次上看,政府部門對企業跨國經營缺乏整體規劃,沒有明確的產業發展導向,使得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缺乏宏觀指導。在行業層次上,由於現有的部門利益矛盾所形成的條塊分割,導致了不同部門所屬企業之間缺乏合作,經貿企業、生產企業、金融企業自搞一套體係,貿易優勢、產業優勢和金融優勢無法形成互補。在企業層次上,由於前兩個層次中所存在問題的製約,形成企業在小規模、低水平層次上的海外各自為戰,不能形成集團優勢。在同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的競爭中,在國際上很難形成強有競爭力的中國企業集團。
具體地講,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主要存在下述問題。
1.對企業的跨國經營缺乏有足夠力度的、科學而合理的宏觀指導和管理,國家也尚未建立起能夠承擔此任的權威性專門機構。在管理方法上以行政措施為主,主要依據1985 年公布的《關於在國外開設非貿易型企業合資經營企業的審批程序及管理辦法》及後來陸續公布的一些補充規定。在對外投資與國家產業政策的銜接,從事對外投資的地區、部門、行業的企業之間的協調,工、貿、金、技的結合或聯合向外發展等方麵缺乏有力度的協調和管理機構。海外投資政策法規和鼓勵跨國企業集團形成的政策不配套,缺乏針對對外投資的國別政策、外彙管理政策、投資政策、人員及家屬派遣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宏觀管理薄弱,經濟杠杆作用甚微,未形成一套鼓勵合理開展海外投資的政策措施。這些宏觀管理方麵的滯後,不利於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快速和健康發展。
2.工貿金脫節,企業之間缺乏協調,難以形成綜合優勢。由於長期條塊分割的原因,造成工業企業和外貿企業的非均衡發展,使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均帶有明顯的行業色彩。一方麵,我國大型工業企業擁有長期積累的經濟實力、特有的技術優勢、充裕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較強的管理能力,但它們不熟悉國際市場行情和經營方式,缺乏外貿人才和國際營銷渠道及經驗;另一方麵,外貿企業在長期從事進出口業務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固定的海外營銷渠道和信息傳遞網絡,積累了豐富的營銷經驗,但它們普遍缺乏緊密的生產實體,不懂產品的技術和性能,難以承擔根據國際市場需求變化迅速推出新產品的使命。二者的各自為戰大大削弱了它們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此外,海外銀行與企業缺乏配合,金融業未能對跨國經營企業的發展起到有力的扶持和促進作用。
3.對外投資總規模和企業規模較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國對外投資總投資規模占世界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
應以GNP 和順差額為參照量,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應是有利於實現宏觀經濟的全麵均衡發展。我國企業的每個項目的投資金額平均約為75 萬美元,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600 萬美元和發展中國家的260 萬美元。過小的企業規模形不成規模經濟優勢,增加了經營風險。此外,我國一些境外企業經營不理想,經濟效益不好,其原因之一是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這其中既有管理體製、利益分配的問題,也存在企業組織結構、運行機製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深化改革,加以完善和解決。
4.海外投資結構不盡合理,投資決策不夠慎重。我國在投資地區的選擇上,過分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港澳地區。在產業結構上,海外投資偏重初級產品的產業,忽視高技術產業的投資;偏重消費品投資,忽視生產性投資;偏重對國內效應弱的產業投資,忽視對國內連鎖正向效應強的產業投資。所有這些一方麵使投資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麵導致投資與國內生產企業的分割,致使海外投資風險加大,總體經濟效益低下。在幣種的選擇上過於單一,美元所占比重過大,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風雲變幻莫測的情況下,加大了投資的外彙風險。另外,我國的跨國經營企業在同國外富有經驗的對手競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製框框的束縛,跨國經營企業有些仍不免帶有濃厚的官商作風。對國際市場上的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缺乏應變能力。項目決策者往往對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等營銷環境、有關法規、市場行情和銷售渠道等缺乏充分了解,在沒有進行認真的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就草率確定項目,造成立項不當、倉促上馬,使得企業先天不足。
5.缺乏高素質的跨國經營人才。當代國際市場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興辦海外企業急需大批高級的金融、財會、科技、營銷、管理以及法律等方麵的人才,這些人才應能熟練地用當地語言處理有關業務和糾紛。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國海外人員的素質從總體上看還不高。缺乏通曉國際慣例的高級管理人才和經濟技術方麵的專業人才,從而影響了企業跨國經營的快速發展。
(三)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取向
針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所麵臨的主要問題和國際跨國經營的新趨勢,在21 世紀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取向應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第一,規範管理製度,為企業跨國經營奠定良好的製度基礎。要成立全國統一的對外投資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和協調各方麵的活動;成立全國性的對外投資信息、谘詢服務機構,建立權威的信息情報中心,為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提供服務;加快製定和完善我國對外投資的法律規範,使跨國企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避免雙重征稅的前提下,通過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用利潤再投資,同時要建立海外投資保險製度,必要時可采取外交途徑,減輕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免除後顧之憂。
第二,扶持和發展以大型企業為核心,帶動一批中小型企業的企業集團。我國企業進行跨國經營麵對的並非是一個公平競爭的國際市場,而是一個已經由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所瓜分後的壟斷競爭市場。在擁有雄厚資金、先進技術,具有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優勢的“三位一體”的龐大對手麵前,我國現有的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將很難在競爭中取勝。因此,我國企業今後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其中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建立一批以大型企業為發展核心,帶動一批中小企業的企業集團。這樣,可以發揮集團優勢,發揮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和資金、技術優勢,利用中小型企業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使集團得到分工使用和開發、科研、銷售環節的協調配合所產生的結構效益、協同效益和規模效益,從而大大增強企業發展跨國經營的競爭力。
第三,注重企業的整體規劃和管理。注重企業在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整體協調配合,是跨國經營這一係統工程的精華所在。跨國經營將麵臨更為複雜的環境,經營風險也更大,尤其是我們的跨國經營經驗不足,稍有不慎便會遭致損失甚至失敗。這就要求企業在投資之前進行準確的可行性研究,做出科學的規劃。隻有將跨國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產、供、銷各環節,資金、技術、市場、法律政策等各方麵的問題進行細致而準確的論證和全麵而整體的規劃,才能奠定投資與經營的成功基礎。
第四,確立科技和信息網絡在跨國經營中的重要地位,注重高科技和信息網絡的運用,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如果不能以技術領先和知識創新不斷推出適應消費需求的新產品,並且通過全球化信息網絡向外推廣,必然會在國際競爭中遭受失敗。因此,我國企業在今後的跨國經營中,應確立高科技和信息網絡的戰術及信息環節上的良性循環,才能使我國在勞動力資源不再成為首要優勢的前提下,獲得國際競爭優勢和良好的投資回報。
第五,實施品牌戰略。名牌像一麵旗幟,在國際市場上不僅代表著一個企業的信用和信譽,而且也代表了一個國家或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水平。一個國家沒有一大批國際知名的企業,一個企業沒有在國際、國內市場打得響的品牌,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隻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為此,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必須實施品牌戰略。
第六,實施企業聯合經營戰略,參與國際戰略聯盟。國際競爭的發展,曾經曆了三個階段的演化,即生產產品的競爭、生產過程的競爭和經濟結構的競爭,現在的競爭正處於生產過程競爭向經濟結構競爭的轉變階段。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海外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各國企業實施企業聯合經營戰略、參與國際戰略聯盟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因此,我國的企業要走向國際市場,必須借鑒國際大跨國經營企業的成功經驗,加強企業聯合,形成戰略聯盟,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
小結
企業集團是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組織。它是以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為核心,以產權為主要聯結紐帶,並以產品、技術、經濟、契約等多種紐帶,把多個契約聯結在一起,具有多層次結構以母子公司為主體的多法人經濟聯合體。
我國的企業集團自誕生之日起,已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對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黨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發展一批以公有製為主體,以產權為主要紐帶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發揮其在促進結構調整、提高規模效益、加強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麵的主要作用。企業跨國經營就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開拓市場、配置資源、尋找贏利機會,其典型形態和主要形式是當今世界經濟中迅速發展的跨國公司。二戰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展,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采取外向型經濟所獲得的巨大成就,積極參與世界競爭,合理利用世界資源,已普遍成為人們的共識。
實踐表明,我國要想充分利用世界經濟資源,分享國際經濟發展的利益,就必須在更大的範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應當看到,貿易出口和吸引外資隻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低級形式,隻有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發展企業的跨國經營,才能更積極、更主動地分享到國際分工與合作的利益,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思考題
1.什麼是企業集團?為什麼我國要發展企業集團?
2.我國企業跨國經營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