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企業集團與跨國經營(2 / 3)

(二)企業跨國經營的新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知識經濟的來臨,進入21 世紀後的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應地,企業的跨國經營也表現出了新的特點和趨勢。

1.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

企業跨國經營是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的,因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隻有深刻把握這種變化的主要方向,才能更好地從事跨國經營活動。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自由化浪潮。

近年來,世界貿易、投資、技術和金融資本流動的自由化進程明顯加快。貿易自由化風起雲湧於戰後,伴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的發展而發展,並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達到新的高峰:工業化國家工業產品平均關稅被削減到低於4%的水平。20 世紀80 年代初期以來,國外直接投資政策、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進程明顯加快。尤其是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於1973 年瓦解後,全球範圍放鬆金融管製的速度持續增加,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向縱深推進。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個規模空前的、真正的一體化金融市場正在逐步形成。

盡管人們對自由化浪潮的利弊莫衷一是,但它必將是難以阻擋的曆史潮流。我國力爭盡快地加入 WTO,也顯示了我國政府迎接這一潮流的勇氣和決心。作為在世界範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跨國企業,這一浪潮所引起的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可以預見,今後的國際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但同時也會帶來許多的機遇,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將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2)技術創新。

20 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並引起生產、經營、消費、生活等的巨大變化。美國總統克林頓曾經指出:技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科學是發動機的燃料。人們普遍認為,技術創新將在不斷加速的過程中,對人類社會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不僅使跨國經營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市場機會,也為它們實施全球化的經營管理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也使一個前景廣闊、容量巨大的信息產業市場為跨國經營企業敞開了大門,為跨國經營企業在這一領域創造了無限商機。例如,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進步使跨國經營企業得以低成本地廣泛加工和交換更多的信息,使跨國經營企業可以對分散於世界各地的生產與服務網絡加強日常的管理。與此同時,運輸技術的發展也將促進商品和人員的流動。

總之,技術進步將對21 世紀跨國公司的戰略導向、經營方式和經營範圍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3)生產的國際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不僅貿易、投資的國際化日益加劇,生產經營的國際化亦呈加速發展的趨勢,國際化生產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共有4 萬家跨國公司,27 萬家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不包括非股權聯係的分支機構)。隨著21 世紀的到來,國際化生產有不斷擴大之勢。這既是跨國公司推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體現,又使跨國公司的競爭真正演變為全球化的競爭。

因此,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必須抓住經營環境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否則將會在競爭中被淘汰。跨國經營企業應在一體化戰略框架下,將國外分支機構轉變為利用全球資源為全球市場生產產品與服務的一體化國際生產體係,以獲得一體化生產的好處與內在的競爭優勢。

2.企業跨國經營的新趨勢。

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企業的跨國經營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為廣泛的市場機會。與此同時,麵對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又必然使跨國經營企業的國際投資及經營管理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1)知識型投資日益重要。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成為最核心的生產要素。跨國經營企業的國際投資將逐漸改變傳統的以尋求自然資源或廉價勞動力為導向的初級形式和以尋求資本密集、規模擴張為導向的中級形式,而代之以尋求知識創新為導向的高級形式,即知識型投資將成為未來跨國公司國際投資的主導。

具體來說:第一,在產業分布上,知識密集型產業將成為跨國經營企業進行投資的熱點;第二,在地域分布上,跨國經營企業越來越傾向於選擇能提供優秀人才和具備知識創新潛能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例如美國的矽穀日益成為精英薈萃之地和高新技術產業跨國經營企業的投資熱土;第三,在投資過程中,逐漸引入風險投資機製,並重視風險資本的重要作用;第四,研究與開發投資在跨國經營企業的總投資中所占比重穩步上升;第五,跨國經營企業日益重視在企業體係內全球範圍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並逐步加大了這方麵的投資。

(2)跨國戰略聯盟與跨國購並的趨勢。

跨國經營企業締結戰略聯盟是一種新的國際競爭形式,它改變了國際市場的競爭格局。這種聯盟是指兩個以上的跨國經營企業出於對整個世界的預期目標和企業自身總體經營目標的意願,采取一種長期性聯合與合作的經營方式。其動因可歸結為:第一,雙方技術與經營優勢互補;第二,通過計算機預定聯網體係,達到進入市場的目的;第三,有利於獲得增值的資源。

跨國購並是不同跨國經營企業進行合作的更高級形式。通過購並實現強強聯合,成為跨國經營企業之間進行購並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跨地區、跨國界的大規模購並將成為21 世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3)跨國經營企業的“企業再造”。

為適應21 世紀全球市場競爭的新特點,跨國經營企業不僅重視外部的協作競爭,還注重企業的內部改革,即企業再造。跨國經營企業進行企業再造的主要內容是:對傳統的作業流程進行重新安排,著眼於從過程的角度來組建職能部門,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組織結構,以提高企業管理效益。其核心是把原來按設計、工藝、供應、生產、統計、財務、銷售等職能劃分的管理方式,按“以作業流程為中心”的原則對企業進行重新設計,即在同一小組內進行平行作業。其特點主要有:第一,在組織結構上,把原來金字塔式的管理層次改變為扁平式的管理,以便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在組織形式上,用工作小組替代原有的職能部門;第三,在管理手段上,強調計算機管理信息係統和信息技術在管理中的普及和應用。

企業再造改變了原來企業內部縱向上下之間、橫向部門之間的隔閡,圍繞市場和客戶進行結構調整,使企業組織機構“變扁”、“變瘦”。盡管企業再造在跨國經營企業中起步不久,但這一係統工程適應跨國經營企業全球化戰略的需要,有利於提高它在全球的競爭力。因此,它將成為跨國經營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工具。

二、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

(一)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產生與發展

我國在建國後的30 年裏,對西方國家的跨國經營活動基本實行排斥或不歡迎的態度,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企業組織特有的行為,社會主義國家和企業不應該發展跨國經營。1979 年,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後,對二戰後國際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做了實事求是的分析,特別是通過執行開放政策後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經營實踐,我國的理論界、經濟界對企業的跨國經營逐漸有了較為全麵、客觀的認識。跨國經營是一種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企業經營方式,它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手段。因此,隻要有條件,任何一個實行開放經濟的國家都可以加以利用。1992 年10 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也進一步指出,要“積極擴大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由此,我國的理論界、經濟界逐漸達成共識:企業跨國經營是中國對外開放走向高級化和中國經濟走向現代化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

1.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前奏——對外經濟技術援助。

在建國初期至1978 年的近30 年時間裏,我國經濟處於相對封閉狀態,對外經濟關係上的指導思想是:在國際貿易方麵,互通有無;在國際資金流動方麵,既不向外國舉債,也排斥外商來華投資;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方麵,主要是由我國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麵的援助。這是一種狹義的不計國際價值和經濟效益的對外經濟關係。

這些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活動的責任者和組織者均是政府及有關部門,企業隻是作為國家行政機構的執行者參與這些活動,本身沒有決策權和獨立的經濟利益。因此,這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以企業為主體、以贏利為目的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活動。但它卻在某種程度上為企業後來開展跨國經營打下了初步基礎,一方麵,這些活動為當時相對封閉的國內企業走出國門、了解世界提供了一個極重要的機會;另一方麵,數十萬人次的企業人員先後參與實際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為國內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涉外經驗的管理技術人員,並在後來的跨國經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由政府組織的這些對外技術援助活動是國內企業從事跨國經營的前奏。

2.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萌芽——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輸出。

到70 年代,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步增強,以70 年代石油價格的兩次大幅度提升,一些亞非石油輸出國獲得巨額外彙收入並掀起了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建設高潮為契機,國際勞務承包市場迅速發展。中國經過30 年的建設,國民經濟各部門已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並形成一支實力雄厚的工程設計和施工力量。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在50 年代以來的對外援助中積累的經驗,使中國具備了發展勞務承包公司的條件。

1979~1982 年,中國先後成立了27 家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公司,在亞、非、拉、美、歐的45 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755 項承包與勞務合同,總金額達12 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成為我國參與當代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的重要形式。長期實行的以政府援助為主的對外經濟合作方式逐漸向以企業化活動為主的對外競爭與合作方式發展。

與政府援助明顯不同,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是以企業為主體,按照國際慣例進行的贏利性經濟活動,企業已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和獨立的經濟利益。雖然它還不是現代嚴格意義上的跨國經營,但卻表明中國企業已向跨國化經營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一旦企業在國外進行投標承包,而且投入一定量的資產設立長期性的國外生產經營機構,它就實際上轉變成了跨國經營企業。

3.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興起與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此總方針的指導下,1979 年8 月13 日國務院頒發文件,提出了15 項經濟改革措施,其中第13 項明確指出:要出國開辦企業。這是我國在經過30 年的建設後,第一次把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作為政府政策正式確立下來,從而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興起與發展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