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又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資本主義工廠製度的出現開始,企業經營管理經曆了由傳統經營管理到科學經營管理,再到現代經營管理的發展過程。實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是企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需要,是使科學技術變為現實的先進生產力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的確立和企業改革的深層次發展,我國企業經營管理麵臨著如何擺脫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迎接新技術革命和21 世紀挑戰的嚴峻現實。
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製改革,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競爭主體??要加強科學管理,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我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製和組織管理體製,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係,形成有效的激勵和製約機製。這無疑為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我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提出了明確的任務。所以,學習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內容,借鑒國內外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經驗,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發展的趨勢,不但是現實的需要,而且對於探索和早日建立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 企業經營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管理是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逐步產生的。自從人類在長期的共同勞動中感覺到分工協作的必要時,就開始有了管理。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起來之前,管理主要表現在國家行政和軍隊上,經濟領域的管理幾乎可有可無,談不上企業的經營管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共同勞動規模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代替了家庭小生產方式,經濟領域的管理才成為一種獨立的、經常性的社會實踐。隨著近代企業的出現,與之相適應的企業經營管理才應運而生,並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而發展。
一、企業經營與管理
最早對企業經營和管理進行概括論述的是法國經濟學家法約爾,他將企業經營描述為企業的全部活動,並將其歸納為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和管理六種職能活動。顯然,管理隻是企業全部經營活動中的一項,法約爾又把它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五個要素或職能。
現在人們對企業經營和管理的認識則認為,企業經營是以市場為核心,以決策為重點,準確把握各種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以獲取最大贏利的一係列活動的總稱。企業經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企業經營是指企業從事生產、交換以及與此直接相關的一切業務活動;從狹義上講,企業經營是指企業從事的與市場或企業外部環境有關的活動。管理就是為了達到經營目標和提高工作效率,對企業各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和生產過程的正常運轉進行具體的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等工作的總稱。我國對企業經營的理解則側重於狹義上的概念,認為經營解決的是麵向市場的問題,管理解決的是企業內部資源的利用和工作的組織問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二者又沒有真正地被分開對待,而是把二者合稱為經營管理,就是常說的企業管理,並通常按管理的業務領域及其所起的作用劃分為經營管理和生產管理兩大類。
所以,我國的企業經營管理,即企業管理的概念就是:為了達到贏利或提高效率的目的,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指揮、控製、協調、激勵等一係列活動的總稱。
二、西方企業經營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企業經營是在一定的觀念和方式下進行的,所以,企業經營的變化、發展,主要就是經營觀念和經營方式的轉變。
從近代企業出現到現在,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從賣方市場發展到買方市場,使企業經營觀念在越來越接近顧客和市場的原則下發生了一係列變化,這就是從最早的“生產觀念”到後來的“產品觀念”、“推銷觀念”,直到目前的“市場營銷觀念”和“大市場營銷觀念”。
經營環境和觀念的變化,對企業經營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產生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企業的經營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從早期單純的所有者自身經營,發展到股份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
企業經營管理最早產生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在18世紀產業革命以後,企業經營管理有了很大的發展。在距今200多年的發展曆史中,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傳統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是西方國家企業管理的初期階段,即從工廠製度的出現到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結束,共經曆了一百多年。這個時期,采用大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廠製度代替了以手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生產製度,生產勞動的社會化程度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機器的廣泛使用,大大加強和改進了分工協作,提出了生產合理化的要求,這些都使得企業管理的實踐和理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這一時期,企業生產規模不大,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企業管理比較簡單,主要是憑借個人經驗來分析、判斷,仍沿襲傳統的小生產管理方式進行管理;企業沒有操作規程和嚴格的規章製度,工人憑自己的經驗進行操作,管理人員也主要憑自己的經驗進行管理;各類人員的培養也是依靠師傅的個人經驗,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進行。所以,這一階段也稱為經驗管理階段。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家與哲學家亞當·斯密、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和集數學家、機械學家、經濟學家於一身的查爾斯·巴貝奇等人。
亞當·斯密在1776 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國富論》,提出了勞動分工論和經濟人觀點,特別論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機理,即分工可提高熟練程度、減少變換工作所造成的時間損失以及有益於工具設備的改進;並提出“經濟現象是基於具有利己主義目的的人們活動所產生的”重要假設,奠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
歐文提出了重視人的因素的觀點,他認為工人是有別於“無生機器”的“有生機器”,要關心工人的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重視發揮工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因此,他被稱為“現代人事管理之父”。
巴貝奇則在廣泛的調查與實踐基礎上,總結了歐文的管理思想,通過時間研究和成本分析,進一步分析了勞動分工的優點;另外,他還提出了一種工資加利潤分享的分配製度,以此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2.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大體上是從20 世紀初到40 年代,經曆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生產技術日趨複雜,勞資矛盾日益加深,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傳統的經驗管理已經不能適應這些新的變化。如何在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如何解決勞資雙方衝突的問題等等,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正是在這種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下,產生了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管理工作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並出現了資本所有者與管理者的分離,企業管理也就進入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工程師泰羅和法國的法約爾。
泰羅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他於1911 年發表的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是第一本係統地提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作,也是有關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最早的專門著述,因而在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曆史上,泰羅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泰羅對企業管理的最大貢獻是主張一切管理問題都應當而且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解決,實行各方麵工作的標準化,使個人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從而開創了科學管理階段。
法約爾是與泰羅同時代的人,但其研究的重點是企業管理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原則的合理化,並由此形成一般管理理論。其代表作是在1926 年發表的《工業管理和一般原理》。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主要是以大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對整個企業經營活動以及管理活動形成比較係統完整的認識。法約爾認為企業的全部經營活動包括6 種職能活動,即技術、商業、財務、會計、安全和管理活動,從事不同活動的人員要求具備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管理職能活動中,法約爾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 條原則和5 種管理要素。這是對企業經營活動最早、最係統的概括,同時也是對管理職能最早、最經典的總結。他指出企業經營和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並告訴人們什麼是企業經營和管理,各自應該幹些什麼。至於如何更好地管理,則可通過14 條管理原則和5 種管理要素去實施。
泰羅和法約爾都是科學管理思想的突出代表人物,雖然他們各自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他們的共同貢獻使得其所在時代成為管理學科的轉折點,使管理逐步從經驗走向科學,由支離破碎變為係統化。
3.現代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大體上是從20 世紀40 年代開始,直至今日。
科學管理著重研究和解決的主要是管理中的執行問題,對於企業的全麵管理和管理中的重大決策問題還沒有進行綜合的分析和係統的理論論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工業生產迅猛增長,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大型工程和複雜產品相繼產生,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社會化程度更加提高,貿易和資本出現國際化,市場競爭空前劇烈,勞資矛盾進一步激化,等等。特別是一些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現代化大生產時代,迫切需要現代化的管理與之相適應。這就促使企業管理不僅要注意實際管理中的執行問題,而且在管理思想、內容、組織、手段等方麵也要綜合考慮,以適應新的管理要求,這樣,現代管理理論便應運而生。
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政治形勢基本穩定,許多國家都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對企業管理的研究也日臻深入,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麵,形成了“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和“管理科學理論”兩大管理理論,並分支成不同的管理學派。
行為科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和方法對勞動者在生產中的行為以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行為科學理論包括早期梅奧的人際關係理論和後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格雷戈的X 理論和Y 理論、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理論、威廉·大內的Z 理論等。相關的學派為行為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是研究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管理問題的學科。它實際上是泰羅等人科學管理的繼承與發展。管理科學理論包括西蒙等人的決策理論、卡斯特等人的係統管理理論、孔茨等人的管理程序理論、勞倫斯等人的權變理論、戴爾等人的經驗管理理論等等。相關的學派有決策理論學派、係統管理學派、管理程序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
三、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
建國以來,雖然隻有50 多年的時間,但我國的企業經營觀念卻經曆了從“生產觀念”到“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的一係列變化,特別是從“推銷觀念”到“市場營銷觀念”的迅速變化,隻是我國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幾年的事情。在經營方式上,也從1984 年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以前國家、集體所有,國家、集體經營的單一方式發展到國家、集體所有,國家經營、股份經營、企業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租賃經營、承包經營等;個人所有,個體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租賃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
在管理方麵,我國企業管理的發展要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晚一些,發展曆史較短。從產生到發展,我國的企業管理在不同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國家企業管理的經驗與理論的影響,大致經曆了官僚資本、買辦資本、民族資本的企業管理和革命根據地公營企業管理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企業管理等幾個不同性質的曆史階段。
解放前的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有一些官僚買辦資產階級開辦的工廠和一定程度上得以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也取得了一定的企業管理經驗,但這一階段的企業管理發展曆史較短,管理水平也很落後。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在解放區建立了一部分公營企業,主要是一些生產軍需品和日用必需品的手工業工廠,分布在戰爭環境的農村,比較分散。因此,這一時期企業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都是和手工業生產緊密聯係的,而管理的目的就是為政治服務,服從革命戰爭的需要。所以,對這些企業的管理,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概括起來講,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堅持黨的優良傳統;二是實行供給製;三是采取小生產的管理方式;四是民主化管理。這些特點對我國以後的企業管理有著長期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現代企業管理才真正得以發展。在五十餘年的時間裏,我國的企業管理的發展有起有落,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1949~1952 年,是國民經濟恢複時期,這一時期企業管理的重點是變革企業組織機構和管理製度,開展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運動,以消除小生產習慣勢力和舊的生產關係的影響。但這一時期的企業管理總體上是比較混亂的,還沒有一套適應現代工業生產的科學管理製度和方法。
1953~1957 年,是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這一時期企業管理全麵引進原蘇聯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建立了一套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科學管理製度,普遍實行了計劃管理製度、按勞分配製度、經濟核算製度、生產技術經濟責任製等。這些管理製度和方法,基本上符合當時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客觀要求,克服了企業管理工作的混亂狀態,使我國的企業管理走上了科學的軌道。但由於照搬原蘇聯的管理模式,也存在著過分強調集中管理,忽視民主管理,單純用行政辦法實行管理等弊端。針對這些問題,在1956 年黨的“八大”前後,開始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管理方法。1956 年、1957 年黨中央先後決定在企業中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和職工代表大會製,後來又推行了“兩參一改三結合”(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製度;技術人員、工人、幹部三結合)的製度。
1958年,“大躍進”開始,由於過分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尊重客觀規律,否定合理的規章製度和嚴格的責任製,不按勞分配,不講經濟實效,結果使得剛剛建立起來的科學管理製度大為削弱,導致企業管理又出現混亂狀態,造成經濟上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1959 年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1 年9 月又頒發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係統地總結了以前的經驗教訓,規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管理政策,使企業管理又重新走上了科學管理的健康發展軌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使貫徹執行“工業七十條”後企業管理呈現出的大好形勢遭到嚴重破壞,17 年以來的企業管理經驗被全盤否定。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企業管理機構被撤銷,管理製度被廢除,管理人員被下放,造成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大混亂、大破壞和大倒退。
1976 年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糾正了經濟工作中長期以來“左”的錯誤,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開始了四化建設的新時期。從此,我國企業管理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企業管理麵臨許多繁重的任務,但重點是積極進行改革,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模式。為此,改革開放20 年來,我國實施了擴權讓利(1979~1983 年)、利改稅(1983~1987 年)、承包製(1987~1991 年)、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現代企業製度改造等一係列改革措施;頒布並實施了《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法》、《勞動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條文,逐漸擴大了企業經營管理的自主權,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積極借鑒和吸收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的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經驗和方法,使我國企業管理的內容、方式和手段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企業管理模式由封閉的生產型管理向著開放的生產經營型管理轉變;企業領導體製由黨委一元化領導向著既能體現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經濟責任關係,又有利於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專業化的多種領導製度形式轉變;企業組織由單一的直線職能製形態向著直線製、直線職能製、事業部製等多元化轉變;管理重點從著重對物的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管理轉變;管理從無序向法製化、規範化轉變;管理技術由傳統型向科學化、現代化轉變等。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企業也正在實行以“管理科學”為重要特征之一的現代企業製度改造,加強企業管理在企業改革中的重要性也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來。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借鑒吸收國外企業管理的最新成果,改革創新,努力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新企業管理模式。所以,我國的企業管理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第二節 企業經營管理的職能和任務
一、企業經營管理的職能
(一)企業經營管理的職能及其演變和劃分
經營管理的職能是指經營管理活動的職責和功能,是經營管理主體對經營管理客體施加影響的方式和具體表現。它是設計企業管理者職務和設置企業管理機構及其功能的主要依據。
經營的重心在決策,所以,經營的職能主要是決策職能。而在管理上,由於管理的職能是通過具體的管理工作來體現的,根據對企業管理工作基本內容或過程的理論概括,可劃分為若幹個具體職能。關於管理職能的具體劃分,國內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認識。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管理二重性的學說,企業管理具有兩個基本職能:合理組織生產力和維護生產關係。
歐美管理學者在此方麵的研究較多,提出的觀點也互不相同,各有新意。最早提出企業管理職能的法約爾是五職能的創始人,他認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而美國的戴維斯、布朗等人認為計劃、組織、指揮、控製都需要協調,都包含協調色彩,所以,協調不能算做獨立的職能。後來,古利克提出了管理的“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溝通、控製”的“七職能說”。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理論的發展,特別是1924 年梅奧等人開始進行了有名的“霍桑試驗”以後,行為科學學派出現。人們在管理中從重視技術因素轉向重視人的因素,提出了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把人事管理提高到比較重要的位置,從而提出了人事、信息、溝通、激勵等職能,把原屬於組織職能中的內容劃分了出來,加以豐富和發展。
到20 世紀40 年代以後,由於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的產生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60 年代,決策理論學派的形成,決策問題在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出現了許多科學的決策方法和手段。西蒙等人從計劃職能中把決策這一環節劃分出來,提出了決策職能、創新職能等。同時,由於組織職能和控製職能吸收了行為科學和控製論等內容,有的學派就將原有的指揮、協調兩職能的內容分別納入組織與控製的職能之內。70 年代以來,近代的管理學家一般把管理職能分為計劃、組織、控製、激勵或計劃、組織、控製、領導(用人)等職能,其他管理職能都歸納在有關職能之內。
另外,中日管理學者對管理的職能也有自己的認識。
(二)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職能
盡管國內外管理學者對管理職能的劃分觀點不一,但管理自身的一般過程和基本任務是客觀存在的。觀點的差異是因為對其所麵對的管理過程和基本任務的認識不同。對於我國的企業經營管理而言,已經從單純的生產型管理轉變到生產經營型管理,根據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企業的自身地位、特點,其過程涉及到企業內部和外部一係列生產經營活動。其基本任務不僅要負責生產,而且還要負責經營;不但要想到企業本身,還要考慮國家和社會等,所以,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職能應包括決策、計劃、組織、指揮、控製、協調和激勵等職能。
1.決策職能。決策是對市場環境進行分析、預測,確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方針和目標,在多種發展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的過程。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是一個開放係統,市場需求變化迅速,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最高領導做出的戰略性決策正確與否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所以,決策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和最基本的職能。決策是一個動態的完整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係統分析過程。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堅持正確的決策原則和一套從調查研究、確定目標、擬訂可行方案,到方案選優、落實和反饋的科學決策程序。
2.計劃職能。計劃是決策的展開和具體化,是根據決策目標和方案,科學地製定出長期和短期計劃,以及實現計劃的措施和方法,對企業未來的工作和生產要素從時間和空間上做出詳細而具體的安排。計劃是管理者進行指揮和控製的依據和基礎,是防止將來不確定性、減少浪費、提高效益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實施嚴格的計劃管理,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特征,它可以使企業的一切經營管理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既經濟、節約,又高效地保證決策目標的實現。因此,計劃一定要具有科學性、預見性、統一性、可行性、持續性和靈活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法約爾也指出,管理的第一要素就是計劃。所以,如果從經營的角度來講,決策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職能;而若從管理的角度來看,計劃則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首要職能。
3.組織職能。組織包含靜態組織和動態組織兩個方麵。前者是設計和設置與實施計劃相適應的企業組織機構,明確其職責,配備相應人員;後者則是根據計劃和安排,為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協調企業各個環節、減少內耗、提高整體功能而進行的一係列組合與分派工作,也就是為實現計劃目標而對企業人、財、物進行的統籌安排。科學的組織能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要素、各部門、各環節等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協調有序地進行。所以,計劃職能為組織職能提出目的和要求,而組織職能則為計劃的實現提供組織上的保證。
4.指揮職能。指揮是為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和既定計劃目標的實現,而對企業各級人員及其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就像一支樂隊必須有一名樂隊指揮才能奏出優美和協的曲子一樣,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工精細,協作複雜,連續性強,也必須有統一的指揮才能保證其正常進行和既定目標的實現。指揮職能的運用在科學性和藝術性等方麵都具有較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指揮的效率和準確性,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要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廣泛收集各方麵的信息,建立起統一的、有權威的、強有力的生產經營指揮係統,並注重自身指揮能力和領導藝術的培養,真正擔負起指揮的責任,切實發揮指揮職能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