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2 / 3)

2.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加入世貿組織的發展契機,對我國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當前要以電信、貿易和旅遊等服務領域為重點,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要以收購、兼並等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利用外資,必須鼓勵跨國公司向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改善投資環境,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提高法規和政策透明度。

(二)實施“走出去”戰略

1.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客觀必然性

進入21世紀,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在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的同時,中國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製企業“走出去”。“走出去”戰略是指到境外投資辦廠,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引進來”與“走出去”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麵,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後的市場開放新形勢,保障中國的經濟安全,行使世貿組織賦予我們的權利,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全麵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有其客觀必然性。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加快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客觀要求,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聚合和利用全球資源的必要手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作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的角色出現在世界經濟舞台,吸引外資成為中國市場開放的最重要的標誌。而今,角色正悄悄發生變化,中國作為“外資”被越來越多國家所吸引。1994年來中國的銀行存款開始大於貸款,銀行出現資金過剩,表明中國已成為一個資本相對過剩的國家,成為需要進行資本輸出的國家。這也表明我國經濟在經曆2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目前已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以往那種主要依靠外延式的粗放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正在向內涵式的集約發展階段轉換。實現這個轉換,不但需要進行技術基礎的改造,實現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深化企業改革,而且要開展以對外投資為特征的跨國經營,借以獲取新的重要生產要素,如高新技術和知識,利用國際市場,拓展我國產品實現的空間,轉移我國部分過剩的生產能力,減緩國內的過度競爭,並通過開展全球經營和競爭,逐步全麵提高我國企業的素質,為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轉換創造條件。目前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已由資本和外彙缺口轉變為資源和市場缺口。要根本緩解這兩個新缺口,一是發展資源節約型技術和擴大內需,二是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外部資源供給和轉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保證日益短缺的戰略性資源,如油氣、木材紙漿、礦物資源的長期穩定供給,保證國內市場規模對外延伸和擴展,帶來邊際收益遞增的規模經濟效應。“走出去”戰略可為我國集中精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比較寬鬆的環境,從某種程度上還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和對境外資源的充分利用。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合資、合作,借助直接、間接和政策性融資方式,在境外利用外資。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和生產經營,也可獲得或直接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從目前貿易發展看,采取對外投資帶動出口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當地的就業和稅收而受進口國的歡迎,減少貿易糾紛,而且可以帶動我國原材料、零部件和設備出口,逐步形成企業上下遊、內外貿、產供銷的全球縱向一體化生產體係。這對打破歐盟和北美區域性貿易保護壁壘也是有效的。從目前投資發展看,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①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有了長足進步,一些高新技術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經濟欠發達國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已具備“走出去”的技術條件;②經過多年對境外投資的積極探索,已培養了一定數量熟悉跨國經營規則和國際經貿業務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積累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人力資源;③湧現出一些從事跨國經營業績良好、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形成了一批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市場主體;④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開放經濟體係,隨著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將為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越來越好的體製基礎和政策環境。中國正在抓住有利時機,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係,在金融、保險、外彙、財稅、人才、法律、信息服務、出入境管理方麵,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2.“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

(1)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製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我國各種所有製企業都可通過合資、合作、控股等形式走出去,投資辦廠,利用國外各種資源優勢增加生產效益,逐步形成我國的跨國公司。隻有大型的跨國的企業,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才能有力地開展國際競爭。

(2)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製企業,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和合作。“走出去”包括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如對外設計谘詢、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等。

我國目前“走出去”的實際情況呈現四大特點:①投資範圍已由原來主要集中在周邊國家及其他亞洲國家,開始加快向歐美發達國家邁進;②投資主體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民營和個體企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③投資方式由最初的資金、商品輸出為主,開始向資本輸出轉化;④傳統的經濟援助轉變為合作經營、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從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從勞務輸出到多元化投資,從替別國加工零配件到構建海外工業基地,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到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搶占國際市場,表明“走出去”作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戰略已產生質的飛躍。

中國企業“走出去”時間短、規模小,“走出去”後做什麼、怎麼做還缺乏經驗,要想更快更多地走出去,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①改變中國企業長期將低廉的價格作為競爭的主要手段,從“以廉取勝”到“以質取勝”,在國際競爭中塑造名牌;②清除和解決諸多“瓶頸”問題,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係,賦予企業更大的境外經營管理自主權,健全對境外投資企業的監管機製,讓中國企業走得更遠;③創新“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如貿易先行,收購、並購,再投資設廠等,打造中國的“跨國公司”。

“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全局具有深遠的影響。“走出去”戰略以在境外投資辦廠為龍頭,全方位帶動我國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創造國際分工格局中的主動態勢,可更好地促進“引進來”,更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走出去”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勢,結合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實際做出的戰略選擇。它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實施這一戰略中,全麵提高自身參與國際競爭的素質和能力,了解和熟悉國際環境和國際規則,提高在新形勢下處理經濟事務的水平;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來發展我國的經濟,這必然有利於改善我國的國際事務環境,有利於保障我國的經濟安全。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製度的共存和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將會長期並存和共同發展,競爭不可避免,有時還會表現得相當激烈,但資本主義製度的終結和社會主義製度的最終實現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曆史潮流。我們應該在全麵客觀認識資本主義的前提下,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曆史走向。

(一)兩種社會製度的並存、競爭與合作

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來,世界開始出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製度並存的局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相繼出現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冷戰期間,兩大陣營對抗,資本主義沒有崩潰並獲得穩定發展,社會主義未被遏製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資本主義有人宣布社會主義已經失敗並很快會在世界範圍內徹底消失。但社會主義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對僵化體製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鞏固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製度,再現了社會主義活力。社會主義沒有垮台,資本主義也沒有成為當今世界惟一的社會製度,兩種社會製度依然並存。經濟全球化為兩種社會製度的並存和共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憑借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勢地位,主導著經濟全球化,以此為資本的擴張增值開辟新的天地,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社會主義國家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利用資本、技術、資源、信息和人才的全球流動與配置,全麵融入世界經濟之中,為社會主義經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兩種本質上相互對立的社會製度,它們之間在經濟以及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麵經常出現對抗行為,但兩種製度的關係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劍拔弩張、完全采取公開的激烈的對抗形式。它們之間有時也會妥協讓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事。就經濟而言,在二戰前就有資產階級學者主張采用前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管理國民經濟的方法來醫治資本主義無政府病症。無產階級領袖列寧則在更早時期就提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利用泰羅製,學習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科學。社會主義國家企業中領導者、技術和管理人員、操作工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常為資本主義國家一些學者和企業家所稱道。資本主義國家股份公司的分權結構和管理模式,也被社會主義企業借鑒利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中國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借鑒和引用了更多的東西。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製度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國際經濟競爭,競爭的焦點和核心問題是綜合國力的提高。不同製度的國家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幹預經濟活動,甚至采用“遏製”與“反遏製”、“製裁”與“反製裁”等手段,使國際經濟競爭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但這並不排斥不同社會製度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和經濟技術合作。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技術與資金的優勢,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資源和市場的優勢,兩種不同的優勢互補與合作,為它們分別帶來經濟發展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