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競爭與合作是共生共存和長期的現象。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曲折複雜的曆史過程。
(二)資本主義的曆史走向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克服這一矛盾,對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三個環節不斷調整,以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在產權關係上,在堅持私有製不變的前提下,對財產所有形式進行了調整,出現所謂資本社會化趨勢。資本的社會化主要表現在國家資本所有製的出現和股份製以及合作製經濟的發展上;在勞資關係上,在堅持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係,緩和階級矛盾;在分配關係上,在堅持以剝削為特征的按資分配的前提下,對收入分配政策作了一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與此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在堅持資產階級根本統治的前提下對上層建築的重要環節進行了調整,協調資產階級內部關係和緩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
在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無論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做出怎樣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調整,無論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不可能消除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對立關係,不可能改變雇傭勞動者的階級地位,也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的今後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還會繼續對自身的生產關係進行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還會繼續發生變化,資本主義還會繼續得到發展。但是,這種調整隻能暫時緩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而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還會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了客觀條件。①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著最重要的物質準備,即生產走向最全麵的社會化。二戰後,在新科技革命基礎上,社會生產更集中於少數最大的壟斷企業,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使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麵的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一切經濟活動都同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通過國際調節影響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使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化不僅在國內得到更大發展,而且越出了國界,使生產走向最全麵的社會化。生產社會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資本主義私有製,這種必然趨勢已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的自我“揚棄”中頑強地表現出來了。②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著社會化管理機構的準備,各種現代化的社會管理機構和組織形式更充分更廣泛地發展起來。國家作為經濟實體直接介入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它通過國有企業和財政收入直接和間接地掌握和控製著很大一部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財富,並通過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社會化管理機構作了充分的準備。③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著資本變為社會財產的過渡點,即股份公司和壟斷資本。股份公司和股份資本的產生與發展,是在資本主義體係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使資本社會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達到最高限度,標誌著相當大的資本已經具有社會性質。但這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客觀現實迫使資產階級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製的範圍內所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這種調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的對抗性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惟一的出路就是用同生產社會化要求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公有製代替資本主義私有製。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社會化、管理社會化、資本社會化愈是發展,它就愈是接近自己的曆史終點,越是接近社會主義。
(三)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進程的複雜性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自然曆史過程。但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任何一種社會製度的滅亡及其被新的社會製度所取代,都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曲折複雜的曆史過程,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過程將會更加漫長,更加曲折、更加複雜。
第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複雜性和曲折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一方麵,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深化的同時,生產社會化等客觀因素會迫使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根本製度的前提下,愈來愈把資本的生產力當作社會的生產力看待,從而不斷調整生產關係,改進統治方式,達到延緩矛盾激化的目的。另一方麵,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為資產階級提供了緩和矛盾的物質條件。這樣就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時而激化、時而緩和,呈現複雜性、曲折性的特征。
第二,資本主義製度自我調節的能力尚未窮盡,當代資本主義暫時不會退出曆史舞台。資本主義演變的曆史表明,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仍有可能調整其經濟製度的某些方麵來適應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還將經曆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
第三,龐大的世界體係決定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逐步的、複雜的過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係中,有已經走上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某些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不可能在這些國家同時實現。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逐步的、曲折的、複雜的曆史過程。
第四,社會主義本身還是一個年輕的製度,它的完善和鞏固需要一個曆史的過程。社會主義實現的生產資料公有製是對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社會製度的根本否定,這個否定比任何一次社會變革都更複雜、更艱巨,因而這個否定過程是長期的較量過程,充滿矛盾和鬥爭,需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努力。同時,特殊的曆史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首先在落後國家取得了勝利,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方麵,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社會主義隻有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充分顯示自身的優越性,隻有建立起自己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鞏固社會主義製度,進而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是一項更加艱巨的任務,由此決定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曆史走向,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資本主義私有製下的資本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是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的新社會的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終將徹底衝破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關係,實現對資本主義的再否定,最終建立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公有製。
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經濟關係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現代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世界經濟組織對經濟全球化做出貢獻。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優勢、為主導的經濟運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是生產、貿易、投資、金融和技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主要表現是: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製,區域經濟集團化日益發展和跨國公司的主導作用增強。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產生不同影響。在當今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係體係中,發達國家經濟始終居於主導地位。它們之間經濟關係的本質是以維護本國壟斷資本利益為基本內容的協調、合作與矛盾、衝突的統一,貫穿於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等領域。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相互依存,經濟實力懸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壟斷者、支配者、掠奪者和壓迫者,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壟斷、被支配、被掠奪和被壓迫的地位。它們之間經濟關係的本質仍然是剝削、控製與反剝削、反控製的關係。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鬥爭。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的經濟必須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新的特點。中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並存和共同發展是長期的現象,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製度既有競爭又有合作。資本主義對其生產關係進行的調整隻能緩和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將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和曲折的曆史過程。
思考題:
1.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什麼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日益興起。
2.闡釋經濟全球化的內容、實質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3.怎樣理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表現為協調、合作與矛盾、衝突的並存?
4.為什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表現為剝削與被剝削、支配與被支配的不平等關係。
5.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