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1 / 3)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的經濟必須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新的特點。中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並存和共同發展是長期的現象,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製度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必須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

一、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

(一)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必然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分工和經濟高度國際化的發展,已使各國的生產、流通、投資等日益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商品、資本、勞動、技術等都必須在國際間流動,資源必須在國際範圍內進行配置,整個世界經濟呈現出開放型發展狀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必須通過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的轉換來實現,必須通過在國際範圍內獲得追加的生產要素來實現。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係,使本國經濟成為開放式的循環體係,社會主義國家也不例外。

1.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中國加快對外開放,並為中國加快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部署生產和銷售,已大大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分工模式。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階梯式轉移的機會,加速自身的發展,改善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自己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國際資本流動規模的擴大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使我國能有機會更好地利用國內外的各種資源,在大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的同時,增加對外投資,利用海外資源,不斷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產業升級,發起了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向外投資,尋求出路的整體戰略,為社會主義國家大規模吸引外資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遇。

(3)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是防止國際衝突和加強信任與合作的物質保障。因此,經濟全球化客觀上也為中國加快經濟發展創造了相對持久、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

(4)參加經濟全球化合作,有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有利於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形成。例如,我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後得到成員國(地區)無條件提供的最惠國待遇,關稅、非關稅壁壘不斷降低的優惠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自由化優惠,得到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仲裁場所,利用非歧視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保護自己的權益。

2.對外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1)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產生了生產要素與生活資料供給和產品銷售國際化的要求。

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如資源、氣候、土壤、國土麵積等,各不相同;各個國家現有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等條件,如科技發展水平、生產社會化程度、國民經濟結構、市場容量和人口多寡等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商品生產中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貨幣形式的消費基金與積累基金,同實際生產出來的消費品和投資品實際結構不符;在消費品和投資品中,也會存在一些社會所需要的花色品種生產不足或不具備生產條件,而另一些則國內市場容量不夠的狀況。這需要通過進出口貿易等對外經濟活動,改變消費品和投資品的比例和各自的內部結構,為自給有餘的商品尋求境外銷路,並從國外購買短缺的或根本不能生產的消費品和投資品。與此同時,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也存在勞動力數量、質量、技術水平和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最適度的比例配置問題,產生了勞動力國際交流的必要性。

(2)資金的流動,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傳播推廣,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對於中國來說,由於曆史的原因,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管理方法也較落後。這些因素嚴重阻礙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麵對國際交往中的激烈競爭,這些因素的改善僅僅依靠國內力量已很不夠了,隻有從資金相對過剩的國家吸引外資流入,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才能加速我國生產技術的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3.中國發展經濟的根本途徑是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國際間的經濟交往為此提供了條件

世界市場的擴大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在經濟發展中形成某種專業化和分工的關係,從而造成各國具有各自的產品特點、技術水平和生產經驗的差別,這種差別會形成不同國家經濟中的不同優勢。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就可以根據國際分工的這種特點,選擇那些最適合於發揮本國優勢的產品生產,達到節約社會勞動的目的,享受到國際分工帶來的利益。根據古典經濟學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一個國家出口國內市場平均價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的產品,進口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產品,可以節約國內生產要素耗費,花費同樣的勞動可以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我國經濟比較落後,能夠按照上述原理進行國際交換的產品較少,這時,我國還可以根據李嘉圖比較利益原則行事。即在國內產品價格大多數高於國際價格的情況下,選擇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比率小的商品擴大生產和增加出口,縮減價格比率大的商品生產,以更多地從世界市場上購買它們來滿足需要。這樣,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商品交換,我國可以以同量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生產力越出國界的社會化趨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使社會主義的中國必須進入世界經濟運行軌道,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就是對外開放型經濟。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絕不是權宜之計,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是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中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並不矛盾。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並不等於中國經濟必須是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含義是,為著保證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完整,中國應該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經濟使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中國經濟成為對外開放型的經濟,指的是使國民經濟全部運行過程,以世界市場為背景,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上展開活動。可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保證了我國對外經濟活動置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控製下,而對外經濟開放又會使我國具備更加雄厚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經濟基礎。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對外開放的挑戰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全球化和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對中國的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挑戰。

1.引進先進技術與降低對發達國家的依存度

發達國家為保持在世界科技領域中的領先地位,紛紛加強高技術領域的開發和研究,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另一方麵也將本國生產中已趨於過剩或被淘汰的技術項目,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低加工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使發達國家對原料和初級產品的依賴不斷減弱,相反,各個國家對高技術的依存相應地在增強。我國的科技政策注重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自身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雖能在短期內以較少的投入獲取較好的效果,但一般引進的是較低層次、較低等級的技術,還附帶許多不合理的轉讓條件,經濟上受到一定程度損失。因此,由以模仿創新為主轉向以自主開發為主,是降低我國在科學技術上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存度的重要途徑,是加強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方麵。

2.引進和利用外資與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

利用外資彌補了建設資金不足,加快了生產規模擴大,增加了國家財稅收入,提高了經濟管理水平,增強了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但引進外資是一把雙刃劍,必然會造成外資經濟與民族經濟在市場占有和股權控製方麵的激烈競爭。外資引進的規模越大,外資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就越大,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威脅到產業安全乃至經濟安全。在利用外資上,更應注意外資投向產業的合理化,否則會降低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造成產業結構的低度化,會危及國家的經濟安全。在開放的環境中,發展新技術產業,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積極引進多方外資,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外資過分集中可能帶來的動蕩,還必須把外資的引進規模控製在我們吸收能力和償還能力範圍內;必須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用好外資,即主要用於支持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增強使用外資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3.經濟全球化的新的貿易格局與提高加工貿易的經濟效益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國際貿易分工體係,即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根據自身的實力和比較優勢,搶占一個產業或一個產品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把勞動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留給其他國家。這一新的貿易格局帶來的必然是不同類型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我國在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中,隻有麵向世界,根據自身的情況去占領某個產業或某個產品生產環節的高附加值和高技術環節,融入全球生產和銷售的係統中,保證較高的生產效益和較穩定的出口市場。隻要我們增強了對外貿易的效益,也就增強了我們在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貿易交往中保護自身利益的能力。

二、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對中國對外開放提出的新要求。中國隻有以更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才能把我國的對外開放全麵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是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方麵。

1.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擴大對外貿易

市場多元化戰略是指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一方麵進一步鞏固美日歐等主要傳統市場,爭取市場份額有所增長,另一方麵繼續開拓亞洲市場,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係,大力開拓獨聯體、中東、拉美、非洲等富有潛力前景廣闊的市場,重點開拓俄羅斯市場。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可進一步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創彙能力,大規模地開辟國際市場,發展出口貿易,推進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在進一步擴大商品出口和服務貿易中,要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在進口貿易中,要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使進口能夠更好地為國內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