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對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同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呈現新的特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進一步複雜化。發展中國家為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鬥爭。
一、經濟全球化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在當今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係體係中,發達國家經濟始終居於主導地位。它們之間經濟關係的本質是以維護本國壟斷資本利益為基本內容的協調、合作與矛盾、衝突的統一,貫穿於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等領域。發達國家的經濟關係是整個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並製約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及其格局的演變。
(一)經濟全球化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和推動的,當代經濟的全球化實質上是當代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必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們有可能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條件,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對國際經濟組織的控製,製定對自己有利的經濟規則,以便擴大從中獲得的額外利益,並企圖使不平等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固定化和擴大化。當今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少數發達國家所操縱控製,它們竭力壟斷世界市場經濟運行製度的製定權和修改權,竭力排斥和壓製發展中國家參與決策,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例如,發達國家依仗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打開一個又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的同時,動輒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產品實行反傾銷條例或設置種種非關稅壁壘,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置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當今世界經濟的現實是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擁有大量資本和壟斷了高新科學技術,在世界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使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國際貿易,通過資本和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而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經濟利益:全球範圍內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實現將導致發達國家出口和對外投資大幅度增加,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發達國家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大大提高經濟效率;發達國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金融擴張,特別是大肆進行金融投機活動,擾亂或犧牲他國利益,從中漁利。
(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關係的本質
1.壟斷資本的本性決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關係的本質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關係有著複雜多樣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首先是按資本及其實力在經濟上瓜分世界。這是由壟斷資本無限追求壟斷利潤的本性決定的。隨著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壟斷資本在利率低的地方籌集資金,在稅率低的地方納稅,在價格低的地方購買原料,在地價和勞動力價格低的地方組織生產,到價格高的地方銷售產品,從而獲得高額壟斷利潤。但是,世界市場與資本主義國內市場一樣,相對於資本主義生產來說顯得狹小和不足,各國壟斷資本必然要展開爭奪世界銷售市場、投資場所、原料產地的競爭與鬥爭,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係,自然成為經濟利害關係,成為在世界範圍內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額壟斷利潤的關係。在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經濟活動基本主體的條件下,對於世界市場的分割,隻能以各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及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為依據,即按照資本的力量對比進行分配。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壟斷資本及其國家的實力對比不斷發生變化,資本力量增加的國家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在經濟上重新瓜分世界,而資本實力相對弱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則要努力維護既得利益,不甘心從已經占有的勢力範圍中退讓出去,它們之間就要展開重新分割世界市場和謀求本國壟斷資本利益的矛盾和爭奪,它們之間的經濟關係必然演化成重新瓜分世界的關係。
在生產和資本國際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區域經濟集團成為壟斷資本和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瓜分世界的一種重要形式。區域經濟集團之間、區域經濟集團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關係,實質上也是一種在經濟上瓜分世界的關係。因為集團本身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超國家的一體化組織,而隻是成員國讓渡一部分權力而形成的區域性集團,其目的是實現各成員國共同利益最大化,與各成員國自身的特殊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各成員國為了保護和擴大本國資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會在區域經濟組織成員國之間發生競爭和摩擦。
發達國家的經濟關係除了競爭、矛盾和爭奪外,還存在合作與協調的一麵。戰後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中出現了互相滲透和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又互相競爭的局麵,尤其在經濟生活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可以推動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使參與合作的國家都能獲得利益。因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處理相互之間經濟利益關係方麵,從以前那種分割與重新分割世界市場的激烈方式,轉向用協商和協調的和平方法解決矛盾,與此相應發達國家間的經濟關係也從爭奪、瓜分市場轉變為矛盾、競爭與合作、協調。當然,發達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合作,其實質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因為各國間的合作都是根據自己利益的原則,從本國利益即資本的利益或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進行合理選擇的結果。因此,發達國家經濟關係的實質是發達國家壟斷資產階級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關係的變化
二戰前,世界經濟的中心在歐洲,二戰中斷了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對歐洲及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惟獨美國的實力大大膨脹起來。二戰後,美國與日本、西歐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對比懸殊。1945年,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的60%,對外貿易的32.5%和黃金外彙儲備的75%,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以其壓倒性的經濟優勢,得以按照自己的設想承擔了重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責任。在美國的倡導和支持下,在國際金融領域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布雷頓森林貨幣製度,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國際貿易領域締結了為美國對外經濟擴張提供便利的、以貿易自由化為基本原則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50年代初美國侵朝戰爭的失敗,是它由勝轉衰的轉折點。此後,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地位就開始下降。60~70年代,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相對削弱,以歐洲共同體為核心的西歐重新崛起,日本經濟地位迅速上升,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更發生了巨大變化。到70年代,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格局逐漸轉化為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的格局。冷戰結束後,合作與競爭成為新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關係的主流。80年代後,一方麵由於美、日、歐經濟仍然各具優勢,競爭十分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再度興起,集中地反映了這種激烈競爭的關係。另一方麵,由於戰後科技革命給世界帶來了一係列巨大變化,以及生產國際化、資本國際化進一步發展,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加深,因此,在經濟競爭加劇的同時,國際調節和合作關係也同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是絕對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還將不斷更迭變化,而壟斷資本追逐高額壟斷利潤的本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都不會改變。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摩擦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關係中的矛盾
發達國家的經濟關係表現在很多方麵,主要由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的關係構成。
(1)貿易領域的矛盾。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關係中的矛盾,尤為突出地表現在貿易領域。國際貿易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命線,進入壟斷和國家壟斷階段之後,商品輸出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衝突,實際上是各國壟斷資本在向容量有限的世界市場進行商品輸出所產生的結果。貿易順差意味著占領更多的海外市場,就可緩解國內生產過剩的壓力,獲取更多的利潤和外彙,增加國內就業,減少社會矛盾。而貿易逆差則意味著國外市場被擠掉,減少利潤,債務增加,引起或擴大失業,激化社會矛盾。因此,資本主義國家間不斷爆發外貿大戰。
自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來,美國和西歐的貿易摩擦就接連不斷。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後,西歐各國的農業有了很大發展,農產品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它們一方麵在世界上搶占美國的農產品市場,另一方麵,在共同體內部實行農產品高額補貼,對外高築壁壘征收差額稅,使美國輸往西歐的農產品數量逐漸下降。於是,在歐美之間,“小麥戰”、“凍雞戰”、“柑橘戰”、“飼料戰”等貿易戰接連發生。此外,歐美在鋼鐵、汽車和一些新科技產品方麵,貿易矛盾也十分尖銳。60年代以來,日本以咄咄逼人的攻勢搶占美國的國內外市場,使美日貿易逆差越來越大,美日貿易衝突不斷升級。日本的貿易擴張,同時觸犯了西歐的利益,引起了西歐的強烈不滿,歐美一再對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把經濟發展的基礎放到擴大國內需求上來。日本迫於美國、西歐的壓力和日益激烈的貿易摩擦,多次表示要限製出口,增加內需,並相應采取一係列擴大進口、減少出口的政策和措施。但對於經濟發展一直依賴出口的日本來說,要使經濟轉軌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美、日、西歐等發達國家在貿易領域的矛盾和鬥爭將是長期的。
(2)投資領域的矛盾。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投資領域的矛盾衝突,是貿易戰在投資領域的直接繼續和延伸,因為在東道國投資建廠,生產的產品就地銷售,可以繞過關稅壁壘,直接占領對方市場。二戰以後,隨著政治、科技條件的深刻變化,資本輸出由原來主要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變為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流動;投資主體和形式由原來主要是私人間接投資,變為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生產資本的輸出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達國家之間相互進行大規模資本輸出,特別是進行生產資本輸出,對輸入資本國而言,其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麵通過吸引外資輸入,增加資本投入總量,引進先進技術,從而促進就業擴大與經濟增長。另一方麵,外資大量湧入,可能使資本輸入國陷於淨債務國的不利地位,或者使本國經濟過分地依賴外國資金,從而在國際經濟關係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資輸入往往采取既鼓勵又限製、既利用又排斥的態度。這樣,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投資領域的矛盾和摩擦更加複雜。
二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私人對外投資主要方向轉向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相繼成立後,美國為繞過西歐的關稅壁壘,以投資代替出口,占領西歐市場,並向經濟共同體的聯係國滲透,掀起了“把工廠遷到歐洲去”的浪潮,對西歐的直接投資迅速增加。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歐、日本的經濟力量不斷增強,向外輸出資本的步伐逐漸加快。它們趁美國經濟實力相對衰落和美元危機日益激化的機會,大大加快了對美國的投資。到80年代,美、日、西歐的國際投資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86年歐洲共同體對美私人直接投資等於美國在歐共同體投資的125%。同年,日本在美私人直接投資相當於美國在日本直接投資的207%。在這種國際投資關係逆轉的過程中,美國逐漸由原來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1985年美國以1074億美元的淨負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淨債務國,1989年底淨負債迅速上升至6210億美元。相反,日本的國際投資地位迅速上升,1985年以1298億美元的對外淨資產(債權)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債權國。至1989年底,其對外淨資產已達3500億美元。這些年來,日本的海外投資更多地采取收買、兼並外國企業的形式。日本的金融、保險、服務與不動產業,也加緊了對美國的滲透。麵對日本迅猛的投資擴張,美國人驚呼“日本在近逼美國的心髒”。歐洲朝野人士也對日本的投資擴張進行抵製。美國政府一再要求日本推行國內金融製度自由化,讓更多外國公司投資於日本的股票市場和企業。美國商務部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強行製止日本公司收購美國企業的活動。西歐國家也對日本在歐洲的投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日本在歐洲當地生產的產品,其零部件在當地的籌措率必須達到80%甚至100%,否則不準在歐洲市場出售。總之,由於壟斷資本追逐高額壟斷利潤以及不斷向外進行擴張的本質並未發生變化,因而各國壟斷資本為爭奪有利投資場所的鬥爭不會消失,有時還會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