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經濟關係(3 / 3)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

(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是從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演變而來。在長達幾百年的殖民統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飽受剝削、掠奪和奴役之苦,殖民主義入侵給亞非拉廣大國家和地區帶來極度的貧困和深重的災難。二戰後,亞非拉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打碎了殖民統治的枷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先後獲得獨立,舊殖民主義統治宣告結束。戰後,獨立的國家一方麵利用政權的力量,逐步消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力求自主地發展本國經濟;另一方麵,自主地發展對外關係,反對和限製發達國家的控製,努力改變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這樣就形成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稱南北關係。

發展中國家獲得政治獨立後最迫切的任務是發展本國經濟,加速實現工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主權獨立也使發展中國家有了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可能。但是,它們對前宗主國的依附關係卻不可能隨著政治的獨立立即改觀,殖民主義統治給它們造成的經濟落後狀況也不可能馬上改變,它們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時依然受到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製約與限製,甚至損害。發展中國家對外的依附關係仍然存在。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發展目標,首先受到資本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方麵條件的限製。為了加速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努力發掘和動員本國的經濟資源,而且迫切需要利用外國的各種資源作為補充。然而,在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之下,無論資本,還是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獲取經濟發展稀缺資源的重要來源。從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國外直接投資和各種貸款,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有2/3以上是出口到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引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主要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轉讓的。這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經濟依存的一麵。

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中,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初級產品來源、出口市場和投資場所等方麵對發展中國家有依賴。多數發達國家生產所需的原料、燃料要靠進口,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生產的一部分產品也要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實現。在目前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的條件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僅有垂直型分工,而且有水平型分工。它們在不同的產業中實行了專業化、協作化的分工生產過程,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企業更是與當地資本形成了密切的分工協作關係。發展中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重要的投資場所,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潛在市場,可以使發達國家資本獲得較高投資收益。

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民族經濟需要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這種需要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發達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也不希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因為這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在那裏的運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可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來選擇經濟合作的內容和方式。但是,在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上的依存是不對稱的,它們之間的經濟關係是不平等的,存在著利益上的矛盾和衝突。

(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矛盾與鬥爭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是世界經濟體係中的貧富兩極,兩者經濟實力懸殊,在國際經濟關係上表現為發達國家主動、發展中國家被動的總體態勢。

從國際分工的格局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基本上保持了二戰前遺留下來的殖民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之間垂直分工的舊格局,工業與農業、加工工業與原料工業之間的分工仍占主要地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也出現了製造業內部的分工,但製造業內部的分工仍屬於勞動密集型部門同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部門之間的分工。在這種國際分工體係中,發達國家處於支配地位,發展中國家處於從屬地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實際上從屬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

從國際貿易的格局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了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垂直分工的格局決定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換以初級產品同工業製成品的交換為主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交換的依存度也不同,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出口的依存度高達3/4至4/5,而發達國家出口對發展中國家的依存度僅為1/5至1/4.這種不對稱的依存程度,使發達國家在相互交換中處於主動的有利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的不利的地位。由於世界市場被發達國家控製,是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發達國家還可以製定有利於它們的市場規則,對自己的出口製成品規定壟斷高價,對進口的初級產品實行壟斷低價,獲取巨額壟斷利潤。發展中國家隻能被迫進行這種不平等的交換,蒙受巨大損失。

從資本流動的格局看,資本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流動基本上是單向的,即發達國家的資本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渠道流向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資本的流入,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一方麵能緩解其資本短缺的矛盾,使用得當、管理有效的話,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它們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使本國勞動者創造的一部分國民收入,以投資收益的形式源源不斷地流入發達國家,削弱了本國的積累能力。此外,發達國家通過資本投資,不僅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且力圖壟斷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經濟部門和國內市場,企圖從政治上控製發展中國家。

從國際金融領域看,發展中國家同樣處在十分不利的地位。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是當今世界的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結算手段,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隻能處在從屬的地位。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有的和原宗主國的貨幣掛鉤,有的與某個發達國家的貨幣掛鉤,有的與發達國家一攬子貨幣掛鉤。發達國家貨幣彙率的變動,往往會直接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收支、債務負擔和外彙儲備等方麵的變動,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此外,在國際貨幣金融機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占的份額少,表決權也小。少數發達國家就能對國際金融領域的大事進行決策,對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指標進行符合發達國家利益的聯合幹預,對國際金融製度的改革提出實質性的建議。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國際貨幣金融機構的決策,主要體現發達國家的意誌和利益。這就充分表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壟斷者、支配者、掠奪者和壓迫者,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壟斷、被支配、被掠奪和被壓迫的地位。它們之間經濟關係的本質仍然是剝削、控製與反剝削、反控製的關係。

(三)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

國際經濟秩序是指國際範圍內各種國家經濟關係以及全部國際經濟體製和製度的總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主要是指在國際生產領域、貿易領域、金融領域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控製、剝削的不合理關係。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致力於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1974年第六屆特別聯大《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對這個秩序的特點作了如下描述:“這種秩序將建立在所有國家的公正、主權平等、互相依賴、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基礎上”,“這種秩序糾正不平等和現存的非正義並且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有可能消除。”這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行動綱領》,提出了建立新秩序的20項原則,其主要內容為: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公平互利,和平共處;一切國家都享有平等地參加解決世界經濟、金融、貨幣問題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國家有權對其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行使永久主權,包括對跨國公司進行控製、監督和管理,直至采取國有化措施;建立商品綜合方案和實行價格指數化,改善和建立新的與發展中國家有關的國際貿易結構;國家有權實行自己認為對本國發展最合適的經濟社會製度;發展中國家有權建立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國組織等。

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鬥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第一,在維護資源主權和經濟獨立方麵,發展中國家不僅把大多數礦產、農業資源從發達國家的投資者手中收歸國有,而且利用集體合作精神,在世界原料生產和出口中,形成一係列的國際組織,在資源生產、出口和確定價格等方麵堅定地行使主權。第二,在國際生產領域,發展中國家一方麵加強互相之間的合作,建立一係列區域性一體化經濟組織,加快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另一方麵,發展中國家在完善對外資管理的前提下,大力吸引外資,把外資納入本國經濟發展的軌道,推進南北對話,爭取更多的援助和技術轉讓,發展自己的經濟。第三,在國際貿易方麵,發展中國家的鬥爭主要是圍繞著穩定世界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擴大製成品出口,反對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國際金融事務方麵,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國際貨幣製度,增加國際社會提供的發展援助,減輕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債務。

經過發展中國家的努力,國際經濟秩序和以往相比有了不少改善,但總體上仍然是不合理、不平等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由於經濟全球化造成的國家間經濟的相互依存,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不會造成雙方經濟關係的破裂,矛盾和鬥爭的結果是達成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妥協。通過對話、協商和妥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係會有所發展。

發展中國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曆史任務。要變革這種經濟關係,必然會遇到各國壟斷資本的頑強抵製和反對。同時,鬥爭從來就是實力的較量,而發展中國家今天的經濟實力在總體上還遠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的長期性和曲折性。但我們應該看到,決定曆史前進的力量,歸根到底是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隻要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加強南南合作,即力求增強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力量去推動南北關係的改善,采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堅持鬥爭,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奪取正義事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