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經濟關係(2 / 3)

(3)貨幣金融領域的矛盾。

美歐日在貨幣金融領域的矛盾和衝突,首先表現在各國為鞏固和加強各自貨幣在國際貨幣資本市場和金融事務中的地位而展開鬥爭。二戰結束時,在國際金融領域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元被當作國際貨幣來使用。美元成為美國加強輸出資本、掠奪別國財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工具。1973年以前,西歐、日本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美國之間在貨幣領域的鬥爭,主要集中在維護與抵製美元霸主地位的鬥爭上。布雷頓森林體製瓦解後,美元的霸主地位喪失,但它還擁有相當的優勢,仍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手段和國際支付手段,日本、歐洲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同美國在貨幣領域的鬥爭,主要圍繞著美元的優勢地位和國際貨幣製度的改革進行。其次,各國圍繞著不同貨幣之間的彙率變動,紛爭不已。布雷頓森林製度瓦解後,各國相繼實行了浮動彙率製度,各國政府不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比價,讓外彙彙率隨市場供求情況而波動。彙率變動對一國的國際收支有直接影響,進而又影響國內生產、投資、價格等。因此,各國政府通過立法確定官方彙率或通過中央銀行進行幹預,運用使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降值或升值的手段來保護或擴張本國的經濟利益。在對外貿易中,貨幣降值的國家可因商品價格便宜而增加出口、減少國外商品進口;而貨幣升值的國家,卻會商品價格上升而影響出口。此外,彙率變動還對資本流動、借債償債、國內物價、就業、經濟增長都有重大影響。因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圍繞彙率變動問題一直在展開激烈的鬥爭。

(三)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調節及其局限性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關係的矛盾和衝突,直接影響著各國的經濟利益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一定程度的由國家出麵實行的國際壟斷調節,就成為維持國際經濟秩序的必要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調節,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國家通過國際協調為本國私人壟斷資本對外進行經濟擴張服務。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國際經濟調節的形式可分為四種: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本國壟斷資本對外擴張所采取的有關國內調節措施。這些措施雖然在民族國家內實施,但會直接影響到國際範圍內的經濟活動,因而被稱為“隱形”的國際調節。②通過國際組織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這種調節有兩種類型,一是通過發達國家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國際經濟組織進行的協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增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穩定國際彙率,協助成員國建立多邊支付製度,克服國際收支困難。它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向成員國籌集資金,當成員國發生國際支付困難時,可用購買或提取的方式,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取得資金,用於國際支付。世界銀行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其宗旨是:向成員國提供用作生產投資的長期貸款,以促進經濟的複興與發展。其資金來源,除了成員國的股金和利息積累外,主要是從國際資本市場借款。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宗旨是:按照總協定規定的原則來處理各締約國在貿易和經濟方麵的關係,促進貿易自由化。關貿總協定改名為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二是主要由發達國家參加的、協調麵較廣的國際經濟組織。如創建於20世紀60年代,有24個成員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是這類國際經濟組織的代表。③通過舉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高級會談進行國際經濟協調。如每年舉行一次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主要內容就是協調彼此經濟關係和經濟政策。相應地還有為解決某一方麵經濟關係而舉行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等。通過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是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經濟調節的初級形式。④通過組織各種一體化的國際壟斷同盟進行調節。這是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經濟調節的高級形式。

國家出麵的國際經濟聯合和國際經濟調節,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關係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每一個發達國家又有自己的國內市場、貨幣金融和財政稅收製度、經濟社會政策,都要利用本國的社會經濟體係保護和擴張自己的利益,形成生產國際化與資產階級國家壁壘的矛盾。這一矛盾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國際範圍的表現。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全球經濟中,國際調節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

(一)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征

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落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發展中國家由於長期的殖民統治以及自身的種種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和束縛,錯過曆次科技革命的快車,一次次地落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在殖民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強大的科技力量對其進行侵略和剝削,使它們的經濟發展受到束縛和摧殘。獨立以後發展中國家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一些發展中國家跨入了新興工業國家的行列,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沒有多大改觀,總體生產力發展水平仍很低下,最主要是科技發展水平落後。

2.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發展中國家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表現在:農業的比重過大,工業、尤其是服務業的比重過小;各大產業中容納的勞動力的比例,農業勞動力占的比重高,服務業占的比重低;產品結構單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統治地位,農產品是生產的主要產品。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農產品隻有一兩種,甚至有些國家的整個國民經濟完全依賴於一兩種產品的出口。盡管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但單一產品結構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3.二元製的經濟結構

二元製的經濟結構,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采用現代生產方式的商品經濟與采用原始生產方式的自然經濟並存的經濟現象,由此造成一國之內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工業和農業發展的不平衡、社會不同階層生活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社會生活方式的不平衡。兩種生產方式的並存,在發展中國家內部產生多方麵的強烈反差:發達繁榮的現代化城市與極其貧困落後的農村;較為先進開放的工業和原始封閉的農業;極少數人口占有大部分社會財富的富裕階層和一貧如洗的絕大多數貧困階層;開放的現代化生活方式與保守的傳統生活方式。

4.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現象:原始的共有共享經濟、部落經濟、封建經濟、小商品經濟、中小資本經濟、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外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等。可以說當今世界存在的一切經濟成分都能在發展中國家找到,隻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經濟成分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半原始經濟、部落經濟、封建經濟成分是發展中國家原生的經濟成分,主要存在於廣大的農村地區,表現為土地大量集中在封建地主、王室、宗教領袖、高級軍官、官僚政客手中,實行殘酷的剝削製度。廣大的農民無地少地,成為農奴、雇農、貧農、佃農;小生產者主要由小農和城鎮小手工業者組成;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非常薄弱,對外國資本存在著一定的依附性;有些國家也形成了一些私人壟斷資本集團,但與發達國家的私人壟斷集團不能同日而語;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尚未得到充分發展,而國家資本主義卻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一些國家中,國家資本主義成分形成了壟斷,起著特殊的作用;外國資本在發展中國家整個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額,有的甚至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控製作用。

(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的機遇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是世界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競爭型經濟,是利益和風險同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經濟。因此,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機遇。主要表現在:①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商品、勞務、資本、技術和服務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特別是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資本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的大擴散,貿易自由化、資本國際化以及高科技的發展,經濟活動遵循共同的規則等,使發展中國家比較容易利用外資,學習、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實現產業結構的轉換,加大科技的投入,建立科技激勵機製,促進技術盡快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在世界科技領域中的地位。②經濟全球化增進了國際交往,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使發展中國家比較容易獲取新知識、新觀念,促進國內競爭,提高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生產經營效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改革。③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之間貿易依存度大大提高。一國經濟的繁榮會帶動他國的經濟發展,一國經濟的衰退也可能使他國的經濟陷入困境。因此,經濟全球化在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同時,也要求協調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政策,加強各國之間合作與政策的管理。這實際意味著國際衝突頻率的降低、國際協調機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經濟的良好環境。

2.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的資源配置過程中居支配地位,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國際經濟地位低下,迎接挑戰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差,特別是在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公正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下,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①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成熟,經濟結構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衝擊。隨著外國商品和外資的大量湧入,民族產業將受到巨大衝擊,如果國內政策不當,會加深對發達國家的依附。②國家主權受到削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進行全球經營活動時,往往打破其投資國國民經濟體係和規則自行其是,破壞了投資國原有經濟政治秩序;現有國際條約、慣例及規則與發展中國家的管理製度存在差異,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受製於發達國家;現有國際經濟組織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時往往附加苛刻條件,侵犯被援助國家的主權。③在國際經濟的互存關係中,發展中國家對國際事務沒有發言權;發展中國家在現代科學技術、資金等方麵,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在國際貿易關係中,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貿易中,剩餘價值大量流失。④發展中國家金融風險加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日益擴大,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大多是博弈性交易,與實際商品的生產和貿易相脫節,規模龐大的金融活動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產生大規模的投機套利活動,甚至導致金融風險。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實行了自由的市場經濟,開放了金融市場,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大投機財團提供了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的條件。加上發展中國家原本就缺乏資本,易於受到國際金融活動的衝擊;金融體係不完善,立法不健全,政府的金融調控機製不健全,管製放鬆,易於被國際大投機財團所利用,這些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