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全球化的形成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與影響下,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加深,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信息及人才超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擴散,把世界的生產、貿易、金融等活動緊密聯係在一起,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開放。
(一)經濟全球化與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
1.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基礎。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但經濟的跨國發展和國際化卻可以追溯到一個半世紀或更久以前。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跨國發展作了極其精彩的描述:“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不過,當時這種以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為紐帶表現出來的各國的生產和消費所具有的世界性或全球性,隻是局限在國際流通領域,還沒有涉及各國的生產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高度發展的產物,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為經濟全球化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19世紀70年代迅速興起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國際分工隨之發達起來。國際分工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過程向國際範圍擴展,從而實現世界範圍內的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隨著生產國際化的發展,資本越出國界在國際範圍內運動。生產與資本國際化表現為三種資本國際化的形態,即商業資本國際化,借貸資本國際化和產業資本國際化。而作為產業資本國際化的組織形式和載體的工業跨國公司,在國際生產領域和國際流通領域居於主導地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從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到產業資本的國際化,表明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促使國際經濟關係逐步向深度和廣度擴展,導致經濟全球化的到來。
2.經濟全球化的原因
(1)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飛躍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廣泛應用,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如生物工程、激光技術、空間技術等。新興產業和新技術的湧現帶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密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20世紀8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基因工程、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科技迅速發展起來,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大大加快,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信息經濟時代。以信息技術和基因技術為先導的新技術的崛起,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普及幾乎完全消除了信息傳遞的各種障礙,使生產者和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間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場情況,尋找進行最有效配置資源的贏利機會,為生產國際化和生產經營跨國化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而生產國際化又進一步深化了國際分工,同一產品可以同時分布在十幾個幾十個國家生產,使不同國家發揮其資源、技術、勞動力成本等優勢,使最終產品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產品”。
(2)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動因。
經濟市場化既是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國家的起點,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作為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在於市場競爭和市場逐利行為打破了經濟的國界和地域限製,把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日益聯結為一個整體的全球經濟。而經濟全球化則要求世界各國的企業必須是世界市場真正的主體,企業根據自己的意誌和自身經營發展的需要,按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地方銷售。這必然要求世界各國實行市場經濟體製,盡量避免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幹預。盡管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經濟已經形成,但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分割和對殖民地的封閉式統治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保護主義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排他性貨幣集團(如英鎊區、法郎區、美元區),造成在二戰以後的幾十年時間裏,世界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並不充分,市場機製的作用在各國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製。一方麵,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的對立和冷戰,使世界市場處於被人為分割狀態;另一方麵,許多發展中國家自覺不自覺地實行自我封閉的內向型發展戰略,與世界市場聯係不多。此外,發達國家也存在著抑製市場作用的現象,妨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風靡全球的市場化改革,使得市場經濟體製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經濟體製,各國經濟市場化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體製條件。
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及西歐等發達國家政府基本上都奉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幹預政策。國家除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幹預經濟生活外,歐洲發達國家還通過建立大量的國有企業直接幹預和參與經濟活動。但發達國家政府對市場的幹預矯枉過正,嚴重抑製了市場作用的發揮,20世紀70年代後期發達國家普遍形成了“滯脹”的局麵。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全麵批判國家幹預主義理論,新自由主義複興,各國開始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恢複市場在經濟活動中正常作用的發揮。英國在撒切爾夫人執政後,積極推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大幅度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美國的裏根政府以供給學派的理論為基礎,采取降低稅率、減少政府開支和放鬆管製等措施,恢複自由市場機製,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其他國家也紛紛放鬆了經濟管製,掀起了一場經濟與金融的自由化浪潮,進一步掃清了商品、資本、技術等要素在世界範圍內自由流動的障礙。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在戰後也經曆了一個從國家幹預體製到市場經濟體製的變化過程。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以市場存在缺陷為由,在經濟發展中片麵強調政府的作用而抑製市場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展中國家不僅沒有取得經濟發展的成功,反而拉大了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尤其是采取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亞洲“四小龍”與采取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拉美各國,在經濟發展上所產生的不同結果清楚地表明,發展開放型的市場經濟是實現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以謀求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70年代後期,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了經濟市場化和自由化的改革,以市場主導型的發展道路來取代國家主導型的傳統模式。
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是排斥市場機製、國家幹預一切的中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導致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緩慢,經濟效率低下,產品極端短缺。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1992年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蘇東等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實行經濟轉軌,轉向市場經濟體製。
這種幾乎遍及全球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使市場經濟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體製基礎,市場經濟的國際擴張最終促使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體係的形成。市場經濟對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市場經濟體製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基本經濟體製,市場機製成為全球經濟的基本機製。在市場的基礎上,各國經濟日益融合,成為全球化市場經濟的整體。
(3)世界經濟組織對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戰後先後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及其發展世界貿易組織,是戰後半個世紀以來調節世界經濟關係的“三駕馬車”。它們根據各自成立的宗旨和業務範圍,對世界經濟的不同領域進行調節。世界銀行負責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長期建設資金提供貸款,同時還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確定成員國國際收支平衡是否發生了問題及其嚴重程度,並實施有關救助。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貿總協定則是一項關於關稅和貿易總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它不僅致力於削減關稅壁壘,同時也為解決貿易爭端規定解決程序和相應的組織機構,對穩定國際貿易關係、維持國際貿易秩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是關貿總協定經過烏拉圭回合後建立的作為世界貿易秩序支柱的國際組織,它的建立並運作標誌著在世界範圍內構築起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的多邊貿易體製框架,標誌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時期開始。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組成是三個協議:關貿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知識產權總協定。它是一個超國家的經濟立法和司法機構,對所有成員國和地區都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世界貿易組織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製度保證。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在吸收發展中國家成員、解決貿易爭端、評審貿易政策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其是在金融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化進程中取得較大進展,極大地推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3.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在當代條件下發展到新高度的表現,它必然呈現出不同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特點:
(1)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是產業革命的後果,是和工業經濟相適應的,國際分工和跨國進行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在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條件下,由於運輸和通訊手段尚不十分發達,國家間經濟交往的規模不很大,交流活動的節奏較慢,經濟關係變化較平緩。全球化則是與信息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經濟全球化使人類跨越了文化障礙、空間障礙和製度,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物質交流與信息溝通,其本質是資源配置國際化,其主要內容則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等。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運輸和通訊手段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大發展與廣泛應用給人們提供一種更便捷的國際交流手段,使國際經濟關係更加緊密,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也就是世界經濟的信息化。
(2)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都建立國際勞動分工基礎上。但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基礎是垂直型的國際勞動分工,即工業發達的先進國家專門從事製造業生產,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則是農業、礦業等生產原料的供應者,是先進國家製成品的銷售市場;經濟全球化則以水平型國際分工為基礎,不僅發達國家從事製造業生產,發展中國家也大力實行工業化,發展製造業,並參與製造業內部的國際分工。近些年來,國際分工的新發展是:發達國家著重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國家則發展製造業。兩者之間既形成了新的差距,又建立了新的“互補”關係。國際勞動分工的發展變化,促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形成緊密的互相交織、互相融合的依賴關係。
(3)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時期,聯結各國經濟交往的紐帶或渠道主要是商品交換和資本流動,特別是借貸資本輸出。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交往的渠道多元化,國際貿易空前擴大,借貸資本百倍增長,國外直接投資、勞務貿易、科技轉讓、信息傳播、人員流動、旅遊業等迅猛發展並互相促進、互相結合,形成了一個發達的世界市場體係,世界各國越來越深地被卷入其中。
(4)在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條件下,國際經濟聯係的主體是國家,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或金融活動,都是以國家對國家進行的,國家界線分明。而在全球化條件下,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的行為主體是多元的。除國家外,還有企業,即現代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它們成了密切國際經濟關係更為重要的主體,它們的生產、投資、銷售等活動遍布全球各地,實行全球經營戰略。它們的交往方式是全方位的,跨國公司母公司和各地的子公司及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有著密切的內部聯係。每一個跨國公司都以其經營活動編織成一個全球網絡,成千上萬個這樣的網絡又互相交織,形成了當代國際經濟關係的空前巨大和嚴密的網絡,幾乎把世界各國各地區都網羅在內。全球化經濟就是這種網絡型經濟。
(二)經濟全球化的實質與內容